第101章 路上攬活(第1/2 頁)
“這秦省就是好啊!你們看看這玉米還有穀子長的多帶勁,棒子又大谷子又密,今年秋收一看就能豐收。”官道上,村裡的老人們看著田野裡的莊稼一臉羨慕。
“是嘞!要是咱們老家有這麼好的收成,那還用逃荒。”周圍的村民紛紛露出羨慕的神色。
“唉!就是可惜了俺家那幾畝山地了,便宜了狗日的劉十萬。”一個漢子一臉痛苦道。
“算咯!聽養民說秦省人少地多,咱們屁股撅起繼續幹,遲早還能掙回來。”
……
剛來到這個年代,侯小歌有時在想,難民已經不能算是人了,來到有糧食的地界還不得搶!
但進了秦省後,所見所聞終於有了答案。
首先這年代的難民不是古代那種推翻王朝的難民,那種難民屬於破壞性的,已經不能稱之為民,稱之為匪應該更合適。
這年代的難民雖然四處逃難,但法依然是束縛自身的最基本準則,所以普通難民路過莊稼時是不敢去搶的。
當然這個法也只是最基本的,就像現在官道上的難民,官道不遠處也是有不少莊稼的,難民之所以不敢搶,一是怕吃官司,二自然是有人看著了。
官道附近的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莊稼漢子拿著傢伙在看守莊稼,更有拿著火槍弓箭的。
普通難民行動尚且力不從心,更何況和強壯的本地人打架,人家一個人打你五六個都是輕輕鬆鬆。
更何況因為難民的原因,官道每隔一段時間地方就有官兵巡邏,防止尋釁滋事,一旦遇見自不用說,下場絕對好不了。
當然,這樣只是防止了絕大多數人,還是有部分難民偷摸進莊稼地裡偷糧食,沒發現還好,發現自然少不了一頓毒打。
其實在侯小歌看來,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愛惜莊稼。
大部分難民其實都是農民出身,一輩子和莊稼打交道,在他們看來莊稼還沒成熟就被霍霍,自家娃都得腿打斷。
這點就從附近鄉親中的談話可以感覺的到,農民對莊稼的疼愛可以說是深入到了骨子裡。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普通老百姓的要求真的很簡單,很順從,他們只需要安定,吃飽飯足矣。
……
這年代的四季很分明,秋是秋夏是夏,九月的天氣除了最熱的中午那兩個小時,其實已經很涼爽了。
由於沒了大件行李,隊伍前進的速度很快,一天可以走差不多二十多里路,頂的上中原兩天的路程了。
當然這其中最得感謝的還要屬當地軍民了,雖然一路上當地軍民對難民們嚴防死守,但每隔一段距離都設有粥棚施粥,當地人也會把莊稼地裡拔的野草扔到路上讓難民自由撿拾。
正是這些善舉,無數難民才能安穩活下來。
一路上,侯小歌只是揹著一個揹簍,裡面裝了五六根竹筒,裡面裝的都是水,這是侯小歌自告奮勇要求的。
來到秦省以後,雨水河流變得多了起來,除了路過一些村子求助在村口幫忙打點水外,大部分生活用水都是從河裡打的。
雖然這年代的河水比後世的自來水還乾淨,但侯小歌還是感覺不衛生,所以每次取水都是從空間裡取的空間泉水。
如今空間面積擴大,小山上也衍生出一個臉盆大小的普通泉眼,泉水順著山包緩緩流下,在養殖區慢慢形成一個一畝地大小的水庫,用來供應部分散養的牲畜和綜合空間裡的自然生態。
這個小泉眼雖然沒有靈泉的特效功能,但用來飲用可以說是最上等的礦泉水。
至於為啥不給家人喝靈泉水,不是侯小歌小氣,而是不敢。
靈泉水如今效果大增,除了洗筋伐髓外,普通人喝完後虛不受補容易嗜睡。
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