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有不少被凍壞的學生,今年朱厚照乾脆將時間改到了三月。反正這些讀書人家裡也沒幾個會親自下田的。
皇上這樣仁慈,京中自然是一片歌功頌德。因為春闈改到了三月,連蔬菜種類價格都便宜了許多,大大改善了舉子們的生活。三月初九,這些舉子們開始踏進考場,進行科舉考試的洗禮。對他們來說,成龍還是成蟲,就在此一搏了。
都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窺見科舉考試的難度,但是再難的題目在某些人面前也總是小兒科,這些人中也包括劉東。和朱厚照他們一樣,劉冬也變化頗大,不僅身量拔高長成了一根竹竿,而且越長越像他的父親靠攏。現在劉東站在劉健身邊,可沒有人會錯認劉東不是劉健的兒子。
朱暉叛亂後,徐溥雖然沒有牽扯其中,但是御下不嚴之罪實在難逃。朱厚照乾脆允了他告老還鄉,全了他的體面。而接任他的內閣首輔之位的就是朱厚照的老師,在內閣中進進出出的劉建了。有一個首輔老爹並沒有給劉東帶來多少方便,反而因為劉健首輔的位置,加大了劉東考試科舉的難度。
明朝的科舉可不像現代考試那樣唯分數排名,明朝的科舉考試畢竟要看分數還要看你的籍貫和家庭。從籍貫上來說,因為江南自古出才子,舉子比別的地方更容易考上進士,但是一朝官員都不可能讓江南人佔全了吧,所以明朝其實也是分地域取士的,這也是能保證保護教育不發達地區也能有官員透過科舉出身。
家庭上,有名的商戶不能考科舉是大家都知道的,還有其他賤籍之人也是不能考科舉的。官宦之家的少爺們也受到了限制,畢竟他們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資源,而且因為父親或族人是官吏的緣故,他們作弊的機會也更大。為了防止官宦之家的弟子壟斷科舉,對於官宦子弟明朝也是另外取士的,不和一般人相同。
所以當禮部呈上這一次科舉的考卷,在最上面的那一摞發現劉東的考卷時朱厚照才會驚異。上面這些基本上就是閱卷的官員公推的十名答得最好的卷子,會試的前十名基本上都要從裡面選出來。而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前三甲也基本上就是在這裡面產生。劉東的卷子卻被排在了第一位,這就意味著劉東其實就是大家公推的會元。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朱厚照也沒有想到當年瘦瘦小小的劉東居然能做到這份上大筆一揮,劉東就成了新一屆的會元。更因為在殿試上一篇定西策寫的磅礴大氣言之有物,被朱厚照親封為探花。
杜若知道這個訊息的時候,快氣死了,劉東對朱厚照心思不純他又不是不知道,現在劉東居然又晃到了朱厚照的眼前去,杜若快鬱悶死了。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劉東雖然考中探花仍然被朱厚照丟到了翰林院做編修,八百年見不著朱厚照一次。
杜若怨氣滿滿,劉東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因為祖父祖母接連過世的而被迫在家他,終於想清楚了自己對朱厚照的感情。或許是第一次見面時朱厚照笑得那樣陽光的笑容,就此把自己俘虜。但是這又有什麼用呢,朱厚照已經貴為天子,和自己再無可能。他唯一的辦法就是做一個臣子,默默的守在朱厚照的身邊。但是現實是自己考中了探花,卻被扔在了翰林院,無聊的在各式的記錄中度過一天又一天。
他們兩各自鬥氣,朱厚照卻不知道,他其實很看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