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上任(第1/3 頁)
酒局結束沒幾天,曹成功便按照周書記和馬鎮長的指示,迅速制定出風景區近期工作計劃,並對管委會所有人員的工作進行了調整。黃志達初來乍到,曹成功將他安排到民俗風景區建設工作中,並安排崇印和現成兩位村幹部協助他。任務指標是在國慶節前,拆除村裡的殘垣斷壁和有礙觀瞻的建築物,綠化美化街道,選出五六戶農家小院,改造成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農家小院景點。
現成和崇印兩位老河灣的能人,在他們的建議下,黃志達選定了三戶較早開始做生意的人家作為第一批農家小院升級改造物件,並透過表姐徐紫嫣從省城請來了知名的民俗研究專家進行具體設計指導。比如趙老七家的豆腐房,改造時儘量恢復六七十年代的原始風貌;劉現滕家則保留蘆葦、葦皮、秫秸、秫秸皮等原料,以及編好的席簍等成品或半成品;李漢益家也保留了籮底和錠子等原料和成品。黃志達接著又選了幾戶近幾年才開張的人家,作為第二批升級改造物件,比如地毯廠、木匠鋪和魯錦織造廠等。他甚至鼓動王永才將祖傳的中藥鋪開到老河灣大街上,穿上青布長衫,戴上老花鏡和瓜皮小帽,扮作老中醫。在遊客眼中,這或許是另一道別樣的風景。
豆腐是一種營養豐富、歷史悠久的食材,入口軟糯爽滑,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稱。中國豆腐的傳統制作工藝,還入選了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趙老七的豆腐遠近聞名,雖然傳給了女婿王永河,但工藝精髓沒變。王永河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增加了豆腐葉、豆腐皮和豆腐乾等品種,他家的豆腐事業越來越興旺。
葦蓆是過去農村不可或缺的鋪床佳品,也是夏天納涼的必備之物,一般用蘆葦編制而成,有寬有窄。如今已退出歷史舞臺,逐漸被沙發墊取代,而且坐短席納涼的人也越來越少。簍子在七十年代以前的農村較為常見,是用荊條、竹篾或葦篾等編織而成的盛器,可盛糧,也可盛衣物等其他物品。老河灣的簍子編得密實,據說盛水不漏。這物件對 80、90 後的人來說絕對是稀罕物。儘管現在已經絕跡,但它的樣貌和作用始終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
在機器大工業生產時代尚未到來之前,中國農村傳統的經濟模式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的吃穿住行都靠自己的努力,與外界交往較少,因此誕生了許多洋名詞。在洋布進入中國之前,人們穿的衣服和蓋的被褥主要靠家織布做成。人們自己種棉花,脫籽成絨,再紡成線,織成布。紡花織布離不了錠子,鏇錠子的行業應運而生;過去農村吃麵,主要靠石磨和石碾將糧食磨碎碾碎,然後過籮篩成面,張籮底的手藝也就誕生了。這兩種手藝在老河灣只有李漢益會,他本想將這手藝傳給兒子,但崇建根本不喜歡,眼看就要失傳。沒想到老河灣風景區的開發,讓他的手藝又有了用武之地。
地毯廠佔地不足五百平方米,是照懷的一處家庭院落,院裡有三間主房,兩間配房,一間門樓。主房裡安裝了三架織機,僱了十幾名工人操作。儘管規模不大,但地毯質量上乘,遠銷歐美及中東一些國家,每年為國家創匯幾十萬,自己也富了,還帶動了鄉親們致富。曉強和彩華的木匠鋪和傢俱店大概也是如此,規模不大,都是農村作坊式操作,但這種作坊式操作及其流程對外地遊客來說,也許是最好的看點。真正的大規模機器生產,未必能吸引遊客的眼球。
魯西南民間所織的各色花布簡稱“魯錦”,是帶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間純棉手工紡織物,也被稱為老粗布、家織布或手織布等,是勞動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種民間傳統工藝。因其紋彩絢麗,燦爛似錦而得名。魯錦織造技術後來也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織布工藝,老河灣的老年婦女幾乎人人都會。過去冬夜裡,常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