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西晉動盪第一章 :司馬懿暗中篡權:韜光養晦,終掌朝綱(第1/4 頁)
一、初入仕途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世家大族成為各方勢力競相爭取的重要力量。司馬懿,便出生於河內司馬氏這樣一個名門望族。司馬氏在當地根基深厚,歷代皆有出仕為官者,家風嚴謹,文化底蘊極為深厚。司馬懿自幼便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接受了系統而優質的教育,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對經史子集、兵法韜略無不涉獵,且見解獨到,年紀輕輕便在當地小有名氣,為日後踏入仕途積累了深厚的知識與智慧。
彼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如日中天,聽聞司馬懿之才,便急切地想要將他招致麾下。曹操初次派人徵辟司馬懿時,司馬懿卻敏銳地察覺到了局勢的複雜性。當時的曹操雖實力強大,但漢室衰微,各方勢力盤根錯節,加入曹操陣營未必就能一帆風順,甚至可能會陷入政治漩渦。經過深思熟慮,司馬懿心生一計,他佯裝患上風痺之疾,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曹操生性多疑,派人暗中觀察,司馬懿竟能整日躺在病榻上,一動不動,騙過了曹操的眼線,成功躲過了初次徵辟。
然而,曹操怎會輕易放過這樣的人才。幾年後,曹操再次徵辟司馬懿,且放出狠話,若他再不應召,便將其逮捕入獄。司馬懿深知曹操的手段,此次再也無法推脫,無奈之下,只能出山任職,擔任曹操的文學掾。這個官職雖不高,但卻是他踏入曹魏政權的開端。
在曹操身邊任職期間,司馬懿開始展現出他的不凡之處。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一時間威震華夏,曹操甚至一度被關羽的氣勢所震懾,萌生遷都之念,以避其鋒芒。就在眾人慌亂之際,司馬懿卻冷靜地分析局勢,他指出,孫權與劉備看似聯盟,實則各懷心思,荊州之地是孫權的心病,若聯合孫權,讓其從背後偷襲關羽,必能解襄樊之圍。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孫權果然派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最終敗走麥城。這一事件讓曹操對司馬懿刮目相看,也讓司馬懿在曹魏政權中初步站穩了腳跟,嶄露出他在複雜局勢下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謀略。
二、曹操時期的隱忍
曹操雖欣賞司馬懿的才華,卻也對他的野心有所察覺。曹操本就生性多疑,而司馬懿的“狼顧之相”更是讓他心生警惕。所謂“狼顧之相”,即人在回頭時身子不動而頭能扭轉180度,這種面相在古代被視為有野心、心懷不軌的象徵。再加上“三馬同槽”的夢境,更是加深了曹操對司馬懿的猜忌,他擔心司馬懿日後會威脅到曹魏政權。
面對曹操的猜忌,司馬懿深知自己身處險境,稍有不慎便會招來殺身之禍。於是,他開始了漫長的韜光養晦之路。在工作中,他表現得異常勤勉,無論大小事務,都盡心盡力地完成,常常廢寢忘食。他總是主動承擔各種繁雜的任務,對曹操的命令更是言聽計從,從無絲毫懈怠,讓曹操看到他對工作的專注和忠誠。在人際交往中,他十分謹慎,從不主動參與朝廷中的權力爭鬥,與其他官員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既不結黨營私,也不得罪他人,避免引起曹操的懷疑。
儘管司馬懿如此小心翼翼,但曹操對他的警惕從未消除。有一次,曹操故意試探司馬懿,讓他在前面走,然後突然喊他的名字。司馬懿下意識地回頭,竟真的展現出了“狼顧之相”,曹操看在眼裡,心中的疑慮愈發加深。然而,司馬懿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謹慎,一次次巧妙地化解了曹操的懷疑。他在軍事和政治上繼續為曹操出謀劃策,卻始終小心翼翼地隱藏著自己的鋒芒,不讓曹操感到威脅。他明白,在曹操這樣強大的統治者面前,只有忍耐和等待時機,才能生存下去並謀求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逐漸在曹魏政權中積累了一些人脈和權力。他與曹丕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曹丕作為曹操的兒子,對司馬懿的才華十分欣賞,兩人經常交流學問和政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