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穎昌大捷&朱仙鎮大捷!(第3/3 頁)
“全軍奔潰”。(此處史料記載的的確就是“500背嵬軍對陣十萬金軍”,結果首戰金軍便“全軍奔潰”?存疑)
首先,就算這背嵬軍再強,那也總得有個限度吧?
哪怕是“特種兵”,哪怕是武功高如楊再興,在這個普遍的冷兵器時代,也不可能以一敵百吧?
超級戰神楊再興當時在小商橋率領300人,遇到金兀朮一路主軍,最終包括他本人在內,全都死戰殉國。
戰果也僅僅只是斬殺破千&遲滯金軍,也並未“大破敵軍”。
作為破釜沉舟的最後決戰,小四肯定不可能拿決戰這事兒糊弄,否則豈不是自找死路?
所以小四的人馬即使沒有十萬,縱使擠幹了水分,肯定至少也能有個七八萬人。
劉錡在順昌大破金兀朮“十萬大軍”之時,藉助天時、地利、人和,還動用了自己全部5000精銳之師,經過一番鏖戰,才堪堪把小四攆跑!
而穎昌之戰時,岳雲就是帶領的800背嵬軍參戰,也未見他讓金軍“全軍奔潰”,而是苦戰一日,才取得最終的勝利!
所以,500人對人,(1:200的兵力對比)又並未提到什麼特殊天氣之類的加成,怎麼想這戰績都覺得不可思議。
哪怕說是一路岳家軍(一路大概兩萬人左右)能取得如此功績,亦或者是岳家軍十二軍中的一軍(約八千餘人)能有此戰績,那也足以記入史冊了!
而朱仙鎮之戰的真實存在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依此推斷應該是岳家軍的“先鋒軍”對陣金兀朮“先鋒軍”,一戰而讓敵軍“全軍奔潰”就比較合理了。
那剩下的咱就扣一扣岳家軍在朱仙鎮,到底出動了多少兵馬!
《宋史》《牛皋傳》中:“……金人渝盟,飛命皋出師,戰汴、許間,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成德軍承宣使。”
這個“以功最”就很耐人尋味了,岳飛第四次北伐最出彩的應該就是穎昌大捷了。
可是當時牛皋還在秦嶺山區的魯山縣那一片,並沒有參戰。
而朱仙鎮又恰巧處於“汴、許間”,所以這也從側面證實了,參戰的肯定不止500背嵬軍。
:()夢迴大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