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天災(第1/2 頁)
咱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到處都是茂密的森林,在森林中零星散落著一些部落,就在這樣一種自然條件下,伏羲王朝建立了,那麼伏羲王朝真正控制的地盤也僅僅是都城附近,再遠一些,幾乎就沒有任何控制力。究其原因,還是基礎建設做不到,沒有可以直達的道路、也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行軍都成了問題。
從一個部落到另一個部落甚至都沒有路,只是出現了貿易、貿易的交易地點往往是集市,這才出現原始的商人開始往來於部落之間,這才慢慢有了路。就像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所以,伏羲王朝的建立,實際上,象徵意義更大一些,而對於分封各個部落,實際上就是後世“諸侯國”的雛形。這些未來的諸侯國都有一個領袖、自己也有自己的“未來軍隊”,也就是狩獵隊伍,各個“諸侯國”之間都有自己的領地,甚至他們之間還會產生矛盾、發生戰爭。當然,戰爭的規模與後世壓根不可相比,充其量就是打群架而已。
伏羲王朝為了更好的控制各個部落,往往要求分封的部落首領到都城任職,實際上就相當於封建社會的“質子”,許給他們高官,並給他們安排一些事務,控制在都城,從而達到控制他們部落的目的。
因此,伏羲王朝中擔任職務的每一名官員,都是背靠一個部落,就連咱們的康回都一樣,那都是有後臺的。大部分官員沒啥文化,可不像康回他們帶有前世的記憶,實際上都是一幫土包子。
驪連部落由於在“祖地”的原因,他們的酋長被封為驪侯,這人就有點兒囂張跋扈了。因為來自於祖地,自以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但卻是庸庸碌碌,而且豪橫無比。對於同是出身自部落的康回那可是羨慕嫉妒恨,畢竟人家的權利在那兒呢,地位僅次於青帝伏羲。所以,驪侯覬覦這個位置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更何況,康回也是有真本事的,這位可是當年道家軍總參謀部的部長,無論從哪個方面幾乎強過伏羲王朝中的任何一個人,人家提出的各種施政措施,這些土豹子壓根兒都不懂。
在康回的領導下,伏羲王朝發展也是蒸蒸日上,什麼夜觀天象、祭神、祭天、發展民生,這讓老百姓的生活可謂是日新月異。這些工作基本都是康回的功勞,而老百姓不懂政治,他們只知道誰能讓他們吃飽飯,他們就擁護誰。因此,康回在百姓中的威望、聲譽那也是蒸蒸日上。
驪侯此人見到康回做出的功績、在百姓中的聲望,憑藉他那既無才、又囂張的性格,便開始不服不忿起來,認為如果自己也在康回的位置,做的一定比康回更好。老話說的好,人貴有自知之明,自己是什麼德性自己不清楚嗎?話說,你個土包子,憑什麼跟胸有韜略的原道家軍總參謀部長比呢?但人家就有這個勇氣,也就這樣做了。
公元前7722年,伏羲王朝僅僅創立不到一年,帝都附近鬧地震了。
那個年代的房屋,連土坯房都算不上,也僅僅是遮風擋雨罷了,更別提什麼抗震等級了,所以,即使是一個規模不大的地震,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這個不太大的地震來了,按現在的等級絕對不超過四級,但依舊在短短几分鐘內,整個帝都變成了一片廢墟。而地震過後,就開始下起了傾盆暴雨。一時之間,百姓傷亡無數、牲畜四散逃命、房倒屋塌,暴雨又淹沒了好不容易開墾出來田地。
歷朝歷代,利用天災為藉口,在朝堂發難的事情屢見不鮮,他們將天災發生的原因往往說成“某某失德,上天降下懲罰”,這裡面的“某某”可能是一位朝廷重臣,也可能是當時的帝王。這就是骯髒的政治,趁機將對手搞下臺來的手段。
因為康回的工作職責正好是“觀天祭神,修屋治廬,指導民生”,所有的矛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