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下去。大汽車行駛的車速很快。卷帶的寒風變得尖利,而且越來越冷。我坐在自己的行李上,緊縮著脖子,雙手互插進棉衣袖裡,抵禦著冬季裡的寒冷。十名同學差不多與我保持著同樣的姿式,坐在大汽車後面空敞的後車廂裡。
我們就這樣地離開了生養我們自己的城市鞍山。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003章 從城市出發(2)
我清楚地記得大汽車在海城縣城南的一個十字路口,拐了個彎向東部農村山區駛去。又行駛了近百里路後,來到海城縣牌樓公社院門前的丁字形路口。再拐個彎,向南開去。我與十名同學在大汽車穿過一個名叫下房身村莊狹窄而幽長的土路後,都不約而同地站立起來,不斷地跺著腳,不停地揉搓著被野外凜冽刺骨的寒風凍僵的雙手和大腿。
表姐巴秋芬與高金橋結婚後,很少回家。我由於上學,也很少再到姨父和姨母家,一直沒有得到機會詢問一下關於小堡大隊的情況。
女班主任在教室裡向全班同學宣佈上山下鄉人員名單後,曾經向我們一行十一人專門地介紹了一下小堡大隊。女班主任用她能夠找得到的美麗詞句盡情盡致地描述著,小堡大隊那是個美麗富饒的山區農村,磚牆瓦頂的成片農舍煙囪裡冒著嫋嫋青煙;如大海一樣浩瀚起伏的群山上佈滿成片的松林和果園;山下是一馬平川的廣闊田野,種著大豆、玉米和高梁;繞著村莊的是一條清澈的小河,一年四季都流淌著清涼的河水。過著幸福生活的老漢悠閒地抽著旱菸坐在熱炕頭上,安詳地望著窗外。姑娘和小夥子們在小河兩岸旁沐浴著傍晚的夕陽,唱著勞動人民愛勞動的歌謠。
我對小堡大隊很陌生,小堡大隊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只能聽任女班主任富於詩情畫意去描述。
我的目光不斷地追趕著大汽車的車速,向前趕去。大汽車緩慢地拐過一道陡峭的山壁窄路,顛簸地繞過一塊湖面大一樣的冰川邊緣。我感到眼前的光線陡然間黯暗了許多。是四周的山連到了一起,結構成一道環形巨大屏障擋到了眼前。大汽車駛進了群山的懷抱中。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山與山挨著的是那樣地近,就像肩並著肩,背靠著背。山上卻沒有多少樹,只有枝條掛著積雪的矮落葉灌木,一片連著一片。傍著道路,從南面流淌過來一條河,在西山腳下逗留了一下,便橫著流向東,再拐一個彎,向北而去。就在小河最初的拐彎處,向東向西各有一條路通向兩側大山裡邊。路是沙土面的,有六、七米寬。路上有車轍深深壓過的溝坎。透過山口,可以隱隱約約看到兩側沙土路盡頭的村莊和田地。路旁有埋在土裡的長條石路標表明,藏在東側大山裡的村莊,是牌樓公社的模範村莊丁家溝;西側大山裡的村莊,是一個普通得幾乎不為人所知的大旺村。
大汽車繼續沿著中間的沙土道路向前駛去。穿過前面的一座小石橋,前方出現一座很大的村莊。在那座村莊前也有向東去的一條沙土面道路。跟在我們車後的另一輛大汽車便向那裡駛去。那條道路的盡頭是東溝大隊。前面很大的村莊叫三角村。
據說合作化年代之前更久遠的歷史中,小堡大隊、東溝大隊與三角村同屬於一個村莊。因農民們比較集中地居住在三處,在地理位置上結構成了一個真正數學意義的三角,三角村名字便由此而得。後來人口居住多了,合作化年代成立人民公社,為了便於將農民分村集中領導和管理,東溝大隊和小堡大隊便被從三角村中分離出來,各自獨立成村。
浩浩蕩蕩從城市開出的汽車隊,最終在這裡只剩下我們乘坐的大汽車獨自向前行駛。穿過了三角村再向南去,是一處狹窄的山腳豁口。顯然,小堡大隊地處牌樓公社的最南端深山溝裡。
仲初秋喊叫起來:“怎麼,汽車還往裡開呀?!”
四名女生也跟著叫喊:“怎麼還不到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