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4)不同季節感染風邪的病症和注意事項(第1/2 頁)
在探討春季甲乙日感受風邪與肝風的關係時,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幾個中醫理論的基本概念。春季,作為四時之首,萬物復甦,自然界中陽氣生髮,風氣當令,是人體肝氣最為活躍的季節。而甲乙日,在中醫五行學說中,與木相應,木性條達,與肝的疏洩功能相契合,故甲乙日往往被視為肝氣最為舒暢的日子。
風邪,作為中醫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之一,具有輕揚開洩、善動不居的特性,易襲陽位,常兼他邪合病。在春季,由於氣候多變,溫差較大,加之自然界風氣旺盛,人體若正氣不足,則易感受風邪,引發感冒、頭痛、風溼痺痛等病症。
肝主疏洩,喜條達而惡抑鬱,若肝氣過旺或疏洩太過,加之春季風氣內應於肝,內外相引,則可能形成所謂的“肝風內動”。這種病理狀態可表現為眩暈欲僕、震顫、抽搐等症狀,與現代醫學中的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或精神症狀有相似之處。
因此,在春季甲乙日感受風邪,若個體本身肝氣偏旺或疏洩功能異常,就可能更容易出現肝風內動的病理變化。預防上,應注意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適當進行戶外活動以順應春季生髮之氣,同時注意飲食調養,少食辛辣之物,以免助火生風。治療上,則需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以平肝熄風為主要原則。
當我們踏入夏季丙丁日的熱烈氛圍,談論起風邪與五臟之風的關聯,確實是一個既傳統又富有深意的話題。在中醫的宇宙觀中,夏季屬火,與心相應,丙丁日則更是火旺之時,心氣也隨之達到一年的高峰。此時,若不慎感受風邪,而個體本身心火偏旺或心血不足,就可能出現一種獨特的病理現象——我們姑且稱之為“心風”。這裡的“心風”並非字面意義上的心臟颳風,而是形容因心火過旺或心血失養,加之風邪侵擾,導致心神不寧、煩躁易怒、甚至可能出現心悸、失眠等症狀的一種病理狀態。
轉而談至長夏戊己日,這是中醫特有的季節劃分,位於夏末秋初之際,溼土之氣最為旺盛,與脾相應。在這個時段,如果人體正氣不足,特別是脾胃功能虛弱,就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進而形成“脾風”。脾風雖非中醫經典中的直接病名,但我們可以理解為因風邪夾溼,侵犯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洩等消化系統症狀的一種病理變化。
針對這兩種情況,預防和治療的關鍵在於調和五臟,增強正氣,同時根據季節和體質特點,合理調整飲食起居,避免風邪的侵襲。對於心風,可適當食用清心降火的食物,如蓮子、百合等,同時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度勞累;對於脾風,則應注意健脾祛溼,多食用山藥、薏米等健脾食物,並避免長時間處於潮溼環境中。
當我們踏入秋高氣爽的庚辛日,自然界的金氣漸濃,與肺相應,此時肺臟功能也處於相對活躍的狀態。然而,秋風雖爽,卻也帶著幾分涼意與乾燥,若不慎感受風邪,加之個體本身肺氣不足或肺陰虧虛,就可能導致一種被形象地稱為“肺風”的病理狀態。這裡的“肺風”並非指肺部真的颳起了風,而是形容風邪侵肺,引起咳嗽、氣喘、咽乾、鼻燥等一系列呼吸系統症狀的情況。
轉眼間,我們來到了冬季壬癸日,這是一年中水氣最盛的時節,與腎相應。冬季寒冷,人體陽氣內斂,若此時感受風邪,加之腎陽不足或腎陰虧損,就可能形成“腎風”。腎風在中醫理論中並非單一病症,而是指風邪侵襲腎臟,導致腎臟功能失調,進而出現腰膝痠軟、畏寒肢冷、水腫、小便不利等一系列症狀的綜合表現。
針對這兩種情況,預防和治療的關鍵在於顧護正氣,增強肺腎兩髒的功能。在秋季,應注意潤肺養陰,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適當食用梨、百合等潤肺食物;在冬季,則要注重溫補腎陽,保持身體溫暖,適當食用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