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第1/2 頁)
奈何,歷史不容假說。
廢除科舉的教訓
今年,是廢除科舉一百週年,也是日俄戰爭一百週年。日俄戰爭在春天結束,廢除科舉的命令於秋初頒布。廢除科舉雖早經醞釀,但是,日俄戰爭,尤其是日本戰勝俄國取得最終勝利,對於制定國策的清國君臣震撼極大,我們若說日俄戰爭是廢除科舉的催化劑,未嘗不可。因此,在重估廢除科舉得失之際,有必要對日俄戰爭略作回顧。
黃白對決
日俄戰爭,有個絕對&ldo;第一&rdo;:這是人類歷史上至此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奉天(今瀋陽)會戰,雙方合共投入兵力達六十二萬四千人,前所未有。此役另有一項相對&ldo;第一&rdo;:若排除1896年衣索比亞人戰勝義大利人的阿杜亞(adowa)之戰,則此役是現代歷史上第一次非白種人戰勝白種人的戰爭。規模之最的紀錄,保持不了多久,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皆遠愈此役;然而,因一戰之勝負,乃能顯現一種契機,藉以逐漸祛除前此在亞洲乃至全球範圍內形成的&ldo;人種優劣&rdo;或曰歐亞強弱的成見,則意義重大。
十九世紀的世界,無論文治武功,堪稱白種人或曰&ldo;歐洲文明&rdo;的天下。然至世紀末,白種人反躬自省,對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的控制力不再居之無疑;黃種人窮極思變,則對本國本族的前景推匯出一種&ldo;創見&rdo;。文藝、輿論最能反映時代面目,茲舉數例,以說明世紀之交,白人世界對黃種人(亞洲)的警懼,以及東亞人士(特別是中、日二國)對未來百年的期望。日俄之戰前十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手繪一圖,內容為歐洲女武神(valkyries)與乘龍之佛陀作戰,用示保持優勢、繼續捍衛基督教西方的決心;1898年,日本人近衛篤麿發表全球範圍內種族戰爭的預想,呼籲本國與同種結盟,為將來之黃白人種大對決作準備;1904,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撰文,對&ldo;日本人的組織和統治能力&rdo;及&ldo;中國人口之巨大勞動能力&rdo;表示恐懼;更有趣的,則是英國作家hg威爾斯繼《世界大戰》之後,新撰《空中之戰》(wartheair)一書,謂未來美國與德國交戰,中國、日本聯合組成強大的高科技的空軍,對交戰雙方進行突襲(轉引自孫隆基《歷史學家的經線》,第12-4頁)。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亡命日本,亦撰文唱和近衛篤麿之人種對決論,寫下一段煽情文字:
&ldo;自此以往,百年之中,實黃種與白種人玄黃血戰之時也!……與白色種人相馳驅於九萬裡周徑之戰場,是則二十世紀之所當有事也&rdo;(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83頁)。
正是在此背景下,爆發了日俄戰爭,並以日本獲勝終局。然則,預言中的人種對決不僅在現實裡發生了,近代以來受盡欺凌的黃種人竟還戰勝了白種人。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領袖們由此得出結論:必須把西方的科學和工業引進自己的國家,但必須像日本人那樣擺脫歐洲的控制,自己掌握現代化程序,並保留自身的民族特點。嗣後,伊朗(1905)、土耳其(1908)先後爆發民族獨立革命,蓋即受日本戰勝之啟示與鼓舞(帕爾默?科爾頓《近現代世界史》,第885-8頁)。與戰勝國同屬黃種的中國人,戰後反思所得,不能逾此範圍,但是,別有一分悲喜交加的複雜情緒,異於他國。
先說悲從中來。因為,這場外國戰爭竟在&ldo;禹域&rdo;(中國領土)內展開,而戰爭的目的,則是爭奪對滿洲(約當今東北三省)及朝鮮的控制權;更甚者,迫於形勢,中國在此戰中竟不得不宣佈&ldo;局外中立&rdo;。自時人視之,此役較諸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