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門診最年輕的醫生(求訂閱)(第1/4 頁)
“閒哥,你,你啥意思?”
“你?操作機會?”小胖子李球的眼睛滴溜溜轉動不停,在方閒身上掃來掃去。
自從方閒去了神秘的創傷中心後,李球就少與方閒會面,因此方閒做過什麼事情,他也很少聽說。
只知道,前段時間,林介墨教授帶著他去過創傷中心,看到方閒在與徐鳳年這樣的學科帶頭人合作著做臨床課題,段位高得呀匹。
但操作機會這個東西,可不是你說能給就能給的,沒有教授,不能帶組,沒有自己的病源,你哪裡來給別人操作機會的說法?
當然,如果方閒真的跨越到了那一步,李球的心裡會更加恐慌。
這t才多久不見?
方閒把酒杯放下:“大抵意思就是,現在醫院裡的老師們,都不要我跟著他們學習了,把我趕出來自立門戶了。就是這個意思。”
方閒說得相對比較保守。
其實是一個意思。
醫學生,不管是碩士還是規培醫生還是博士研究生,其實都是學習階段。
為什麼需要學習,是因為存在大量的短板,不管是醫院也好,還是上級也好,把病人交給你了,你怎麼辦?和病人乾瞪眼?
把你放去門診坐門診,你怎麼辦?天天往醫務科裡面跑,被投訴誤診?
把一個高難度術式才能解決的病人推給你,你怎麼辦,在手術檯上,把口子一開,把病人叫醒,問,起來起來,哪裡不要了,我切哪裡?
醫學的學習階段之所以長,是因為存在它的必要性。
不管是規培後去工作,還是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仍然是處於一個相對學習的階段,而你能夠學習到的內容,其實就是一些基本功。
醫學基礎技能,專科技能和操作,壓根就不會給你機會,除非你天賦異稟,不需要過多的時間,就能打造好基本功。
然而,醫學也是相對殘酷的,優勝劣汰。
只要你的年紀到了一定的年齡,不管你能不能,那麼不管是病人、同行還是外人,對你的要求,都是要對比同齡人。
三十歲,你就要有能力去處理病人,做簡單的手術。
三十五歲,你就要有至少比得上大部分主治醫師的能力,單獨可以拿下專科的小手術,並且往高難度病種進發……
這不僅是上級對你的要求,病人同樣這麼要求你啊,誰會允許你三十四五歲,還在臨床縫合清創?
你要這樣的話,你要麼趁早改行,要麼就去鄉鎮衛生院或者村醫院裡面駐村,沒人會一直等你。
同樣的,等你的基本功學得差不多之後,也沒有上級醫師會不開眼地仍然把你禁錮在旁邊,會把你放出去,自己開始學習,在臨床摸爬滾打。
而你的基本功,醫學基礎技能,就是你應對臨床中諸多疑難雜症也好,還是急診、亞急診或者擇期患者的一種地基。
方閒見李球完全怔住,不再說話。方閒就大抵給李球解釋了一下,目前醫院對他的安排。
給了方閒一個綜合外科病房的兩三張床位,然後再給了他週末的一個門診。
平時可以去創傷中心或者是創傷外科跟組,進行專科技能的錘鍊。
門診自己接收病人,挑選著自己可以做的手術去做,去經營。做不了的可以叫上級醫師來解決和處理,可以說是給了方閒極大的許可權。
李球聽下來,可謂是神魂顛倒。
“坐門診權、手術許可權、屬於自己的床位、還有一個團隊,團隊裡面還給你配了一個主治?”
“閒哥,你家祖墳到底埋在了哪裡啊?”
“要不咱們換換,我躺進去,給我的兒子孫子?”李球張口就來,酸味兒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