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韓少功散文目錄 > 第11部分

第11部分(第3/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網遊:我的速度趕超神明NBA:開局飲水機,殺到名人堂網遊:開局覺醒龍族血脈,我無敵了!育嬰寶典原神,二創幹翻提瓦特大陸我和總裁師妹一起幹翻系統盜墓小哥的兒子不讓他跟狗玩鬥羅之我千仞雪要做女帝鬥羅:武魂殿團寵路子野惹她幹嘛虛瀾最後的英雄無敵慕名尋來網遊:琉璃大炮有什麼錯?LOL:一手無框蜘蛛,帶飛周姐成為次十四有多難不屈人的破碎空間侯門毒後:重生後我報復了全家海上求生:我的幸運值爆表了網遊之絕世神劍公路求生,開局萬花筒血輪眼

智慧直截了當,反對的是一切心靈的依附性,而不是反對某種特殊的依附物件,即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貫穿於佛學典籍中的這種無依無傍的超越精神無疑對他產生了影響。

靈魂的聲音(5)

90年代初期抵抗流俗文化的“單兵作戰”,標誌著20世紀80年代渾然一統的中國啟蒙思想界開始分化和裂變,形成內在的緊張。正是這種緊張直接引發了1993—1994年間的“人文精神”大討論。《上海文學》1993年第6期發表了王曉明與上海幾位青年學者的對話,題為《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對話認為當前文學已出現危機,一是作家喪失自己的價值信仰和終極關懷,靠媚俗悅眾來謀取生活;二是作家把文學視為打拳健身乃至搓麻將一樣的玩法來自娛。王朔的“痞子文學”屬於前一種,其特點是以硫酸般的“調侃”消解生存的神聖和莊嚴的意義。張藝謀改編導演的電影屬於後一種,他“玩”出來的文學逃離真實的生命體驗,在表現陳腐骯髒的東西時並沒有多少批判意識。文學的危機“不僅標誌著公眾文化素養的下降,更標誌著整整幾代人文精神素質的持續惡化,文學危機實際上暴露了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危機”。對話提出了作家自身“靈魂救贖”的問題,並呼喚新的人文精神的誕生。對話發表之後,吸引了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很多學人加入討論。圍繞著如何估計中國的人文現狀,如何重建中國的人文精神,如何評價中國的人文傳統,如何實現中西人文精神的對接等問題,形成了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以來的又一次理論大討論。

20世紀90年代“人文精神”的出場語境和西方的“人文主義”恰好相反:西方人文主義是針對神權對人權的桎梏而提出的,它要伸張的是人的慾望,世俗化正是它的根本訴求。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人文主義思潮基本是沿襲這一取向,而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人文精神”針對的卻是正在濫觴的世俗化,一種過度人性化的狀況。雖然它不是要從人間回到天國,但卻是要從身體慾望的追逐回到精神關懷,反抗物質利益對一切精神價值,包括道德情懷和審美趣味的收買。他們把市場意識形態視為危害中國人精神生活品質的禍水,並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它。“人文精神”的提倡看起來像是對20世紀80年代人文主義啟蒙的一種否定。

與身處江湖的人文精神倡導者不同,生活在北方、較為接近於廟堂的另一些作家、評論家,如王蒙、劉心武、李澤厚等,延續著20世紀80年代解放人性的啟蒙使命,對“左”傾意識形態、一元文化專制和偽道學的流毒心存餘悸,把之視為中國人精神生活的最大障礙。他們看到世俗化的潮流和娛樂性的傾向,對此具有相當強的解毒作用,可以作為武器或工具來使用,而對這種同樣具有專制暴力的市場意識形態缺少應有的警惕。他們認為世俗精神和大眾文化等都不是人文精神的對立面,而是人文精神的應有之義。人文精神的對立面是計劃經濟及與之相適應的極“左”意識形態。他們先後撰文作出回應。北京大學的張頤武和南京的王幹兩位評論家還分別與劉心武、王蒙合作系列對話(通稱“二武對話”、“二王對話”)。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將帶有理想主義傾向的作家和倡導人文精神的學者,與極“左”思潮捆綁在一起來一鍋煮。張承志等作家被有的人冠以“文化恐怖主義”、“紅衛兵”、“希特勒衝鋒隊”、“奧姆真理教”等聳聽的名號。一些倡導重振人文精神的學者,也被稱為對著風車開戰的“堂?吉訶德”。與此同時,被稱為“痞子作家”的王朔等受到了較高的評價。王蒙的《躲避崇高》一文認為:“王朔等一些人有意識地與那種‘高於生活’的文學、教師和志士的文學或者紳士與淑女的文學拉開距離,他們反感於那種隨著風向改變、一忽兒這樣一忽兒那樣的咋咋呼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我為仙聖逃家俏奴預定新娘:騎士的養妻遊戲下九流之生寄死歸(耽美)錦繡良緣之繡娘王妃高冷總裁被寵哭,聽話,要剋制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