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2 頁)
認是受良心驅使,但多年以後自己承認當時過於幼稚,致為詭辯所惑。
的確,他這時才16歲。
父親老愛德華得知此事,既驚且痛,向校方舉發。學校雖能寬容吉本的懶散,卻不能容忍他的改宗,吉本從此離開了牛津大學。父親為了補救,重新擬訂教育計劃,把兒子送到瑞士洛桑去讀書。
老愛德華為兒子選定的導師兼房東是一位加爾文派牧師,名叫帕維亞爾,是位博學多識的老師。1753年6月底,吉本來到洛桑,就下榻在導師的家裡。帕維亞爾在一封信中記下了對新來學生的印象:&ldo;瘦小的身材,碩大的頭顱,以超人的才能和卓越的議論,為天主教進行了前所未聞的辯護。&rdo;
面對這個天資極高而又堅信天主教的學生,帕維亞爾為他訂下週密的學習計劃,循循善誘,把他一步步引向學問的高峰。在這個簡樸的家庭裡,缺乏莫德林學院那種講究的宿舍和周到的服侍,但卻有著大量的圖書和自由的學習空氣。從1753年到1758年的五年時間裡,吉本無論在思想方面還是學業方面都有極大的進步,為他後來的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頁面吉本取得的第一項收穫是在宗教信仰方面。來到洛桑一年半後,他放棄了天主教,重新皈依新教。他承認帕維亞爾的教誨對於他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但他認為最主要的還是透過自己的反思。他逐漸認識到《聖經》所描述的許多現象並不能為人類感官所感知,於是&ldo;羅馬的種種信條就像夢一樣地消逝了。&rdo;1754年聖誕節,吉本到洛桑的教堂領受聖歺。然而這只是他的宗教觀在前進中的第一步。隨著迤後對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研讀和他的理性主義世界觀的形成,他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家所傳播的自然神論的觀點,從而掌握了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對基督教傳統教義、信條進行批判的武器。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