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預售跟公攤面積 1,求鮮(第1/2 頁)
坐在車裡,沈飛的目光看向窗外,他想了很多。
其實很多時候。
因為資訊差的緣故,大眾往往會被誤導。
就比如被很多人詬病的預售和公攤面積這兩個東西。
很多人都說是港島的那位大富豪李嘉程弄出來的。
其實並不是。
真正發明了這兩個制度的,是著名的愛國企業家雷英東。
就連沈飛,也是後來讀書多了,才知道這件事的。
這個事情是有原因的。
五十年代的港島,人口從五十萬暴漲到了一百五十萬。
人口暴漲讓港島的房子嚴重不夠住了。
當時港島很多大樓的樓道里面,還有天台跟地下室都是住滿了人。
在這個情況下,雷英東等一批企業家就看到了房地產的機會。
不過那個時候房地產的制度卻非常不靈活,房子必須是整棟整棟出售,這樣很多人就沒有機會買房子了,因為買一棟房子畢竟是很多人財力所不允許的。
一九五三年雷英東開發了九龍香檳大廈,第一次就使用了按套購買的概念,隨之公攤這個概念也是孕育而生了。
過去按棟買,自然沒有公攤了,分套出售之後,就產生了公攤面積,於是就出現了公攤的概念。
公攤的出現,在那個時候,其實是很好解決了房子不能按套出售的問題。
從那個時候來看,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預售制度那個時候在港島叫做樓花。
雷英東當時在港島開發了一個有一百棟樓的小區,這麼大規模的小區,當時需要的資金非常多。
雷英東自己也沒這麼多的資金,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推出了所謂的樓花。
在這之前房子都是蓋好之後再出售,這樣開發商的資金成本就非常高,最終成本也得轉嫁到購房者身,那麼購房者最後買到房子的價格自然比較高。
價格高,那麼可以買得房子的人就少了。
雷英東就想了樓花這個辦法,剛剛拿下地皮就開始賣房,購房者都是根據圖紙來買房子的。雷英東可以提前從購房者手裡面拿到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可以用來支付建築成本,他就節省了從銀行貸款的成本。
雷英東也把節省的資金成本讓利給購房者,所以買樓花的購房者就可以比買現房的人便宜不少。
購房者也是有利可圖,所以購房者也是更願意買預售的房子。
這兩個制度推出之後,很多港島人就開始買得房子,其實是極大解決了當時居住的問題。隨後雷英東還推出了分期付款的方式,這樣就讓更多原來買不房子的人可以買房子了。因為過去很多人都是租房子,然後再慢慢存錢去買房子。
如今只需要一筆首付,購房者就可以買房子了,每個月的月供其實就跟他們租的租金差不多而已。
簡單來說,預售也好,公攤也好,在當時來看,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只是後來傳到內地,被諸多房地產開發公司發揚光大了而已。
但更可笑的是,港島已經在十幾年之前就廢除了公攤這個制度,統一使用實用面積來計算。在沈飛看來。
其實不管是用建築面積,還是用實用面積,對於房子的總價是不會變的。
當然,他也知道,這種事情在其他方面還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在物業費方面,如果使用套內面積計算,那麼房東就可以省不少錢了。
而且這樣計算,也可以讓購房的人更好理解自己買下房子的真正面積。
雖然現在國內的房地產市場,還存在諸多問題,但沈飛很清楚,這種畸形模式,是不可能長久的,面也不會眼睜睜看著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