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四十三章中醫藥調理失音(一)(第1/1 頁)
失音(一)
[病案]徐某,一位42歲的中年男性,在1971年10月6日首次就診。他一直以來身體較為虛弱,聲音嘶啞已經持續了半年。開始時,他的聲音只是微弱,但仍能勉強聽到。然而,在經過中醫、西醫以及針灸等多種治療方法後,病情仍未得到改善,反而聲音越發低沉,嚴重時甚至完全失音。
患者的咽喉總是感到乾燥,尤其是夜間,這讓他感到非常不適。此外,他的大便呈溏薄狀,每日有兩次。他的面色發黃,身體消瘦,腰膝處感到乏力痠軟。在舌頭上,他呈現出紅色,舌苔呈現淡黃色,脈象細弱。
經過檢查,醫生髮現徐某的咽喉部分出現慢性充血和增厚現象。經過西醫診斷,徐某被確診為患有慢性喉炎。
[治則]清滋肺陰,宣肺開音,健脾固腸。
[方藥]北沙參12克,炒生地12克,石斛12克,枸杞子9克,桔梗9克,牛蒡子9克,蘆根15克,白朮9克,茯苓9克,熟訶子9克,烏梅9克,木蝴蝶9克,鳳凰衣9克。服3劑,發音稍有改善,大便較稀。上方去牛蒡子,加麥冬9克,甘草3克。再服5劑,聲音復常,咽喉粘膜充血增厚現象消失,大便已成形。以後服麥味地黃丸鞏固療效,隨訪一年未見覆發。
[評析]失音與肺、腎關係密切,《類證治載》曰:“肺為音所自出,而腎為之根,以肺通會厭,而腎脈挾舌本也。”這句話揭示了肺和腎在發音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久病肺陰乾耗,肺部功能減弱,同時脾失健運,胃腸功能不穩定的患者來說,失音症狀的出現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在治療失音的過程中,我們應以滋養肺陰為主,同時輔助健脾固腸的治療方法。
失音這一症狀在中醫理論中,多與肺、腎、脾三髒功能失調有關。在治療失音時,我們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以及個人差異來調整藥物配方,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藥物選擇方面,滋補肺陰的藥物不宜過於滋膩,以免影響脾的正常運化功能。健脾胃的藥物也不宜過於燥烈,以免消耗津液。一些中草藥如沙參、生地、麥冬、石斛等具有滋陰養肺的作用;枸杞子具有滋肝腎之功;桔梗、牛蒡子、蘆根等藥材則能宣肺清熱;白朮、茯苓、熟訶子等藥材可以健脾固腸,烏梅則可斂肺生津;木蝴蝶、鳳凰衣等藥材可以清肺開音。
中醫治療失音的方法,主要是透過藥物的協同作用,使肺陰得到滋養,胃腸功能得到鞏固,津液得到恢復,聲音也得以開啟,從而達到治療失音的目的。同時,為了提高治療效果,患者還需要注意合理飲食、作息規律和鍛鍊。
首先,患者應該注意飲食的調整,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過於油膩、辛辣、生冷的食物。此外,還應保持飲食規律,不暴飲暴食,以保證脾胃功能正常。
其次,作息規律對治療失音也十分重要。患者應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過度勞累,以利於身體恢復。
最後,適當的鍛鍊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患者可選擇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輕鬆的運動,以增強身體抵抗力,促進氣血迴圈,改善失音症狀。
總之,在中醫治療失音的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藥物、飲食、作息和鍛鍊等多種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復。
:()每日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