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第1/2 頁)
公元646年寒冬的一個早上,連續幾天的大雪給神州大地裹上了厚厚的一層銀裝。但這肅殺的景象依然掩蓋不住大唐帝國宮殿的巍峨雄偉和蒸蒸日上的國力。
此時,長安太極宮的龍椅上,已年近知天命之年的李世民正在精神矍鑠地聽取各部的奏章。文武百官們爭相歌頌皇上的豐功偉績,粉飾天下太平。
而此時的李世民,內心更多的是對這個龐大帝國未來的擔憂。雖然他為大唐帝國開創了宏偉的版圖,各族爭相前來臣服,百姓安居樂業。但是前太子與泰王的內鬥,加上兩次遠征高麗的失敗,使這個雄心勃勃的一代明君心中蒙上了一層陰影。看著朝堂下極力吹捧自己的文武百官,他不禁內心感嘆:如果魏徵在的話一定能夠說些朕願意聽的話吧!
整理了一下思緒,李世民用親和而又威嚴的語氣說道:“如今我大唐國力日盛,全仰仗列位愛卿的功勞,朕有爾等賢良輔佐,乃是天下百姓之幸,乃是我大唐之幸。”文武百官頓時跪下高呼萬歲,有的甚至感激涕零。而後李世民宣佈了退朝,大踏步地走出了宮殿大門。
遠離了朝堂,李世民的步伐漸漸的慢了下來,就連隨行的太監,也沒有覺察到皇上的步伐已漸漸變得老邁。
到了寢宮門口,李世民回過頭對隨行太監說道:“去把袁國師和太史令李大人召過來。”太監應聲一下,一溜煙地跑了。
不多時,國師袁天罡和太史令李淳風便恭敬地站立在李世民的桌案旁。此時李世民正在專心的用毛筆寫著幾個大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少卿,李世民抬起頭說道:“兩位愛卿認為朕這幾個字寫得如何?”
袁天罡思索了片刻後說道:“皇上筆法蒼勁有力,每一筆都力透紙背,可見陛下深明百姓對國家社稷的重要。此乃我大唐之幸也”。李世民沒有回答,沉默了片刻後對兩人說道:“朕自二十八歲登基以來到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每日都在為我大唐的社稷寢食難安。昔日始皇帝橫掃六國,希望嬴氏江山可傳至萬世。卻不料經歷兩世十五年而亡。如今我大唐百姓安居樂業,國力強盛,萬邦來朝,可誰又可曾為我大唐未來社稷擔憂啊?實不相瞞,今日召二位愛卿過來,就是讓二位為我大唐推測國運。”
二人對視一眼,而後袁天罡小心翼翼地說道:“皇上乃堪比堯舜的千古聖君,我大唐如今國富民強,威名遠播萬邦,必定能夠根基永固。我等二人只是略懂些天文占卜之術,萬萬不敢妄加推測我大唐國運。”
此時李世民的語氣變得威嚴起來,正色對二人說道:“二位愛卿不必謙虛,朕知道二位是深通陰陽的奇才,還望二位為我大唐社稷盡一份力量。”
二人聽罷趕忙跪下道:“還請皇上恕罪,為我大唐的江山社稷,我等萬死不辭!即日起我等就擇一僻靜之處,潛心推算我大唐的國運。”隨後李世民道:“有勞二位了”……
幾個月後,袁李二人給李世民呈上了後世廣為流傳的奇書《推背圖》,沒有人知道民間流傳的和真的版本是否一樣。只是在當時,自從袁李二人呈上推背圖後,又接受了皇上給的一項特殊尋寶任務。沒有人知道尋找的寶物是什麼,也沒有人知道這寶物究竟有什麼用。
公元649年,一代聖主李世民駕崩,太子李治繼位。繼位之後,袁天罡便將一個不起眼的石頭和一個精美的瓿交給了李治並且單獨跟他囑咐這是先帝的重要遺物,關係重大,萬萬要小心保管。
公元683年李治駕崩,諡號高宗皇帝。這個不起眼的石頭落到了皇后武則天手裡,而那個精美的瓿卻不知所蹤,極有可能是隨著高宗皇帝長眠地下了。
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國號大周。武則天登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密令自己的親信將那塊流傳下來的不起眼的石頭打碎為五塊,並讓人秘密掩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