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1/2 頁)
這種方法被現代行為心理學用來治療恐懼症,它也符合佛教的精神修行。我們這些沒有這種特殊恐懼的幸運兒,也會認可這種技巧的普遍適用性,以及它跟我們日常生活和精神修行的相關性。
我們需要採取小步驟,鼓勵自己,持續不斷的練習。我們都是人,痛苦時都需要幫助。幫助和力量的最大來源,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可以喚起自身的治療力量。這就是治療練習的目的,它將幫助我們處理恐懼和其他問題。
第六章
如何處理身體疾病
有了正面的態度,你主不會覺得那麼糟,你的身體半將更能夠治療自己。
對許多人而言,身體的疾病就像一塊磁鐵,吸住我們的焦慮。我們有時候覺得疾病在提醒我們:人類是多有限和脆弱的生命。這不見得是壞事,因為偶爾醒悟我們也會死亡,能夠讓我們更加欣賞此時此地的當下。即使是小小的感冒頭痛,都可以幫助我們練習放下自我,因而給予我們充分發揮生命和自由。
比起情緒問題,雖然身體疾病更難用心理力量來治療,但不管如何,在身體治療方面,驚確實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某些情況下,只靠心的力量就可以治療身體疾病,甚至是傳統藥物也無效的疾病。
對於心和身的疾病,佛教認為其間並沒有多大的分別。事實上,西藏醫學和古老經典《四部醫續》(four tantras)就宣稱,一切疾病都是執著自我的結果。《四部醫續》中的&ldo;論述醫續&rdo;(射dgyud)說:
疾病的一般原因,
疾病的唯一原因,
是未證無我空性。
一隻鳥即使在天空翱翔,
也永遠甩不掉它的影子
(這時影子是看不見的);
未覺悟者即使陶然自樂,
也是永遠免不了身心疾病。
疾病的特別原因就是未覺悟而產生了貪嗔痴,
就引生氣、膽汗和黏液和諸病。
朱喀巴&iddot;洛多&iddot;甲珍(zurkharpa lodro gyalt射n)註解古醫典說:
醫藥是治療的同義詞。
這是氣、膽汗、黏液等身病的治療,
它是貪、嗔、痴等心病的治療。
如果你的心健康,你的身也常常會隨著健康。不過,即使是修行很高的人也會生病。這怎麼解釋呢?
佛陀已經完全覺悟,超越了痛苦和因果業律。但佛陀也是人。像我們大家一樣,他也有一個會老會死的身體。但一個覺悟者已經放下對於自我的執著,所以不會把病的經驗當作苦。心的態度最至關緊要。
即使是尚未在精神上證悟的我們,如果越能放鬆,我們的疾病就越不會顯得那麼嚴重。這是大家都能夠瞭解並記住的實際課程。有了正面的態度,你就不會覺得那麼糟,你的身體將更能夠治療自己。
這也是許聽起來有些奇怪,但是當疾病來臨時,我們確實是可以歡迎它的。佛教徒把疾病看成是掃帚,可以掃除長久以來所積累和負面態度和情緒。吉梅&iddot;林巴寫道:
沒有比疾病更好的燃料可以燒掉惡業。
不要對疾病抱持憂傷的心或負面的觀點,
反而要把它們看成是惡業消減和象徵,
你要為生病而高興。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即使身處痛苦之中,疾病都可以提供放慢腳步、放下和欣賞生命的機會。
一切都是無常的,包括疾病在內,即使你覺得你似乎會抱病一輩子。記住:壞的感覺終究會過去的
有時候,當你的身體開始覺得失去平衡時,你都可在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