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5 頁)
地,碾轉更換,令步其上,謂之傳袋,猶言傳代也”。
D、拜堂
入洞房以前,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儀式,就是拜堂,俗稱“拜天地”。唐代以前就比較流行。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有些地區(華東、西北)還要“拜人”,即拜送禮錢的人。只要比新郎輩分大或雖然同輩但年齡比新郎大的人,都要拜。拜人時,司儀按預先擬好的禮單唱名,然後由“接禮的”找所唱者接禮。接來後,司儀唱“×××禮錢×元,磕下啦”,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禮。客人多的時候,這種儀式要進行一二個小時。
拜堂之後,就是大宴賓客,這裡也有許多講究,不贅述。
E、洞房禮俗
新郎新娘入洞房以後,還有一系列儀俗
a、坐帳
也稱坐福,即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把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
b、撒帳
是指親人在新人入洞房後,把喜果等撒向洞房的每一個角落。這一儀俗始於漢代。所撒的物品一般常見的有棗、栗子、花生等,利用其諧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著生”。
c、子孫餃子
女家包好帶來,男家煮熟。吃的時候,一群孩子在窗外問:“生不生?”娶親太太或新郎答:“生!”或者乾脆把餃子煮得半生不熟,讓新娘自己說“生”。這叫“討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d、同牢合巹
同牢,指夫妻入洞房後,同吃一牲(豬、牛、羊之一)。吃的時候,新郎臉朝東,新娘面朝西,一起吃牲牢,表示從此是一家人。
合巹,是指新人一起喝酒。唐時稱雙杯酒,宋時稱交杯酒。喝酒時,二人同時喝掉一半,然後交換喝盡杯中酒。喝完後,擲杯於地。兩個杯子若一仰一合,象徵和諧,大吉大利。
e、鬧洞房
漢代已十分流行,現代此俗猶存。鬧洞房除了逗樂以外,還有其他意義。可以驅除冷清,增添歡樂氣氛,融洽人際關係。“新婚三日無大小”,誰都可以和新娘子鬧,尤其是姐夫和小舅子、小姨子之間;長嫂和小叔子、小姑子之間,這種關係更為隨便,可以嬉笑逗罵,不能變臉惱怒。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以後,必須恢復正常。
7、婚後雜儀
A、“著代”之禮
周代時,成婚後的第二天,新婦要早起沐浴,用竹器盛棗子、栗子、薑桂、乾肉作為見面禮拜見公婆。第三天,公婆用一杯酒餉新婦,新婦答一杯,然後公婆從西階下堂,媳婦從東階下堂,表示從此新婦代替了主位,公婆是客,這便是“著代”之禮。如果公婆已去世,便在三個月以後到宗廟行“廟見禮”。後世也有當夜拜見公婆的,但第二天仍要獻茶。舊時北京稱這項儀俗為“拜三代”,俗稱“認大小”,即新娘子辨認、識記丈夫家長幼三代。首先要叩拜祖宗。不拜祖宗,不算這一家的人。然後再給父母等長輩行三叩首禮,對於平輩則只是一揖。唯獨對大姑子叩首,稱“高見禮”。受禮的長輩要送一些衣料、首飾、化妝品等禮物。
B、回門
新婚後第二天或第三天回女家。女家設宴款待。女家以這一天為正日子,來的客人也最多。這時,可以戲耍新郎。新郎也要認大小。
C、試廚
古已有之。新婚第三天,新娘子下廚房做飯,伺候公婆,多是象徵性的。
8、婚典俗信
禮俗不可分,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禮儀的一大特色。
A、喜棚
這是為了招待客人所搭建的臨時性建築,也叫酒棚。它是喜事的門面,所以要搭建的講究、漂亮,突出喜慶氣氛。比如,窗櫃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