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頁(第1/2 頁)
&ldo;中書令岑道, 宣。&rdo;
&ldo;吏部尚書張廷玉, 奉。&rdo;
&ldo;……&rdo;
&ldo;告鎮國公世子,奉被。&rdo;
&ldo;詔書如右,符到奉行‐‐&rdo;[2]
能得聖人的賜婚,可謂是承天之祐。
接到這道敕旨以後, 整個鎮國公府便忙碌了起來。
畢竟,謝言岐締姻是喜,能夠尚公主, 更是大喜過望。
‐‐況且這位公主, 還是帝後最為疼愛的金枝玉葉, 如何都怠慢不得。
雖說昭陽公主是皇室的金枝, 和皇室的締姻相較於平常來說, 要更為隆重和繁瑣, 須得注意的地方,也是數不勝數。但兩姓結好之事,上起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是承襲&ldo;六禮&rdo;行事。
也即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不過,既是聖人賜婚,倒也能省去一些章程:用不著再去說親和問名。
到納吉這步,宮裡自有皇家的道觀合算,得到的結果,是大吉,天定的良緣。
得知此事,謝夫人好幾日都是喜笑盈腮。
儘管知曉宮裡的打卦萬不會有差錯,但她還是放心不下地帶著自家的兒媳藺蘭,一起去了趟承恩寺,找那裡的高僧幫忙合八字。
高僧拿著兩人的庚帖,道:&ldo;蘊川,初沅……一個是河川之蘊蓄,一個是沅水之初聚。按理說,這沅水細流,滿途千溝萬壑,難以匯至河川。但也好在,這兩人皆是情深一往:河川衝決險阻,沅水涓滴成河,縱是山海不可平,亦可挾山超海,永結同心。&rdo;
&ldo;若是他們能結為連理,往後餘生,定然是伉儷情深、白頭相守。&rdo;
&ldo;確實是,天意難當的佳姻。&rdo;
謝夫人算不得迷信之人,可她聽完大師的這段卦辭,反倒是深信不疑。
‐‐畢竟他這話,確實是言之有故。
這兩個孩子,可不就是如此麼?
初沅雖是玉葉金枝,但卻命途多舛,是謂潺潺細流。
而他們家三郎這個性情,慣是肆無忌憚,莫說中間隔著千溝萬壑,便是刀山火海,他也能端了‐‐當年昭陽公主尚且流落在外的時候,他就不顧門第之差地想要娶她,只可惜,天違人願,彼時終究沒能締結良緣。
之後分別三年,昭陽公主恢復身份、回到長安,多的是郎君心嚮往之。
若非情之所鍾,她又怎會遲遲未有婚約?
若非一往而深,這三年,他們家三郎又怎會一直守著舊情不肯忘?
所以啊,這位高僧說的,確實在理。
他們家三郎和昭陽公主,那就是天賜的良緣。
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接下來的章程,謝夫人縱是忙碌,卻也未曾減少過笑容。
透過婚書以後,這事兒,幾乎就是板上釘釘了。
然後,是請期。
因著公主出降,非同一般。
工部還需要重新為公主修繕宅邸,是以,欽天監將親迎的日子,定在了來年的二月十六。
鎮國公府這邊在為家中喜事籌辦。
朝廷那邊,亦是在為政事焦頭爛額。
桓頌欺君罔上、意欲謀反,按照律例,理應重懲。
然,不知是因何緣由,聖人遲遲未能做出決斷。
於是桓頌便一直困在大理寺牢獄,聽候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