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1皮爾遜是當時美國比較有名氣的專欄作家,這種專欄的內容以臆測性的內幕新聞為主。
一個外事信使上午十點鐘將飛到英國去搭乘開往紐約的&ldo;瑪麗王后號&rdo;。這個檔案可以在一個星期內送到海軍作戰部長的辦公桌上。
亨利來到大使館還沒拿定主意。他只有半小時可以考慮了。除了羅達,他沒有旁人可以商量。羅達喜歡睡懶覺,如果他現在給羅達打電話,那多半得把她吵醒。即便那樣,他也不能在德國電話上去細談他這個報告的內容。況且羅達又能拿得出什麼值得考慮的判斷呢?他認為不能。這得由他來作出決定:是交給信使,還是丟進紙簍焚毀。
他坐在那間天花板很高、亂糟糟的辦公室裡的書桌旁,啜著咖啡,望著對面赫爾曼&iddot;戈林大街那座巍峨的粉紅大理石砌成的希特勒新總理府。哨兵正在換崗:八名戴鋼盔、穿黑制服、身材粗壯的黨衛軍列隊走過來,另外八名就隨著鼓聲和笛聲列隊走開了。從敞著的視窗,他聽到用德語尖聲發出的行禮口令、笛聲和大黑皮靴的腳步聲。
維克多&iddot;亨利決定,既然他的工作是蒐集情報,而那個報告不管好賴,總是真實地反映了他迄今為止在德國的見聞。他找到了那位信使,把檔案作為呈給海軍情報處的急件交給了他。
一個星期以後,普瑞柏爾海軍上將讀了《納粹德國的戰鬥準備》,把一頁摘要轉呈給總統。八月二十二日,納粹‐蘇聯條約作為有史以來最驚人的事件震動了全世界。二十四日,白宮把那一頁摘要裝進信封退給普瑞柏爾。總統用鋼筆、黑墨水在信封底部以雄健粗壯的筆力潦草地批道:把維&iddot;亨利的服役記錄送我一閱。
弗&iddot;德&iddot;羅1
1羅斯福的全名&ldo;弗蘭克林&iddot;德蘭諾&iddot;羅斯福&rdo;的縮寫。
第七章
在羅馬飛機場上,拜倫和娜塔麗在新聞招帖上看到觸目驚心的締結條約訊息。他們在黎明前開了一輛舊雷諾牌汽車從錫耶納動身。當全世界都在紛紛議論這個聳人聽聞的訊息時,他們倆卻無憂無慮地在義大利金黃色的陽光下沿著亞平寧山脈開著車,馳過古老的山中小鎮、空曠荒蕪的峽谷和農民在田野裡勞動的碧綠盆地。拜倫在看到新聞公報之前,心裡一直是無比地歡暢,想到在未來的三個星期裡,娜塔麗&iddot;傑斯特羅將同他一起旅行,而現在僅僅是開始。
他從沒看到有哪個歐洲機場這麼忙,這麼嘈雜,打著手勢的旅客們把預訂座位的辦事桌層層包圍起來,幾乎每個人都在快步走著或奔跑著。淌著汗的腳夫們推著大堆大堆的行李,朝著旅客或旁的腳夫吆喝。擴音器一直在雷鳴般胡亂叫嚷,發出嗡嗡的回聲。走到第一個報攤他就買了一疊報。義大利的報紙叫嚷說,軸心國家在外交上這一壯舉已解除了戰爭的危險。巴黎和倫敦的報紙用的是大字黑體標題,顯出驚慌失措。德國報紙用紅色長體大字,表現出欣喜若狂,躊躇滿志。瑞士報紙的頭版登出漫畫,畫著希特勒和戈林穿了俄羅斯的工裝,戴著皮帽,在穿黨衛軍制服的史達林的手風琴伴奏下,蹲在地上,踢出穿高統靴的腳,跳著舞。比利時報紙的頭版上,大字標題寫著:
一九一四1
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年份。
他們在機場上擁擠而嘈雜的餐廳裡匆忙地喝些冷白酒,吃一餐涼通心粉,娜塔麗忽然提出要繼續旅行,拜倫聽了很是吃驚。在拜倫看來,繼續前進到一個德國人隨時可入侵的國家去,簡直是發瘋。
可是娜塔麗爭辯說,在飛機場上跑來跑去的旅客只不過是一群羊。倘若一場政治突變會使他們驚慌萬狀,那他們就沒權利呆在歐洲。在慕尼黑危機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