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論取才之道(求追讀)(第2/2 頁)
朱標問道。問題他都知道,目前就是看看有沒有解決之法。
略一沉吟,此人斟酌說道;
“臣以為,相對於薦舉制,臣認為科舉制相比較來說,更為公平,也是為天下士子開啟了一道大門,將會有更多的讀書人投入其中報效朝廷。”
朱標不置可否,端起茶杯,撥弄茶水。
他怎麼會不知道這些道理,可是哪有那麼簡單的事。
看著朱標不說話,眾人知道,這個答案不能令人滿意。
又有人站出來說道;
“臣以為剛才劉大人說的大部分都是對的,但是也不是全對。”
朱標放下茶杯,示意他接著說下去。
“薦舉制度是有缺點,可是也不是絕對,它目前最能適合我大明朝廷當前的需求。”
“如今我大明開國不久,百廢待興。從朝廷到地方,需要的是大量的官吏,這些靠科舉制度是萬萬做不到的。“
“科舉制度培養人才的週期太長,短期內不能高效的產出實幹型的官吏。”
“而且蠻夷蒙元的的高危統治下,科舉形同虛設。其後社會動盪,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無疑就是一種奢侈。”
“當今聖上,在大明開創之初,也曾舉辦過幾次科舉,可是結果呢?諸位想必心裡有數。
如此大的動靜,身在應天府為官的他們,又如何不知?
對於科舉,洪武三年,聖上曾下旨舉辦科舉,連著舉辦了三年。
在洪武六年,聖上乾綱獨斷又暫停了科舉取士。
是科舉制度不行麼?
不是的,只是因為科舉考上來的讀書人,都是一群少年後生,缺乏實際經驗,根本不符合大明朝廷此刻的需求。
看著眾人無人反駁,他接著說道;
“所以,我們不能只說制度,還是要看哪種情形更適合現在的朝廷,要不然與那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何異?“
這人的說法,朱標也是認同,這也是他和皇上一直糾結的原因所在。
現在不是哪種制度更好的問題,都有其好處,可是對於當前的大明,特別是對朱元璋來說,目前這兩種方式,很難滿足他對於人才的要求。
要不然他也不會讓朱標刻意去問林然了。
也是想開啟思路,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商討了半天,這些人把兩種制度的利弊都分析了出來,可是卻分成了兩派,各執一詞,誰也說不服誰。
朱標聽的一陣頭大,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啊。
要是這個答案回覆皇上,恐怕林然命不久矣了。
…………
PS:生死時速,正在PK當中,這兩天求個追讀,求個月票,謝謝各位讀者老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