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第1/3 頁)
作者點評:
綜觀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史程序在經濟層面普遍表現為交換關係的擴大、流通領域的活躍、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產業結構的轉變、從農本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脫胎於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之初可謂劫後餘生,百廢待興。凱末爾時代,土耳其政府致力於在國民經濟民族化和混合所有制結構的框架下實施從溫和到激進的經濟發展戰略,作為民族主義邏輯延伸的國家主義和自上而下政府幹預的相關舉措提供了推動經濟現代化程序的歷史槓桿。
[1] 楊兆鈞:《土耳其現代史》,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頁。
[2] 卡爾帕特:《當代中東的政治和社會思想》,第514頁。
第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土耳其共和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一、農業的進步
凱末爾時代,土耳其政府長期奉行國家主義的經濟政策,強調工業優先的經濟戰略,農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土耳其政府的經濟政策逐漸由國家主義轉變為自由主義,強調農業在土耳其現代化程序中的基礎作用,優先考慮農民的利益,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透過政府購銷而保持農產品的較高價格。20世紀50年代可謂土耳其共和國歷史上的農業革命階段,農業生產出現了空前繁榮的狀態。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以及民主黨政府的相關政策,諸如增加農業的信貸投資、政府對於農產品實行價格保護、推廣農業機械和鼓勵開墾荒地,提供了土耳其農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農業銀行以及各種信貸機構提供的農業貸款,1950年為81億里拉,1955年增至286億里拉,1960年達到476億里拉。1950‐1959年,主要農產品價格增長近一倍。農業領域的公共建設投資在全部公共建設投資中所佔的比例,1950年為154,1959年增至279。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土耳其農業的進步,首先表現為耕地面積的擴大。土耳其的耕地面積(包括播種地和休耕地),1948年為1 390萬公頃,1956年增至2 245萬公頃,1959年達到2 294萬公頃。20世紀50年代的10年間,耕地面積共計增加930萬公頃,增長幅度達到67。與此同時,土耳其的土地利用形式出現明顯的變化。1950‐1960年,農田所佔全國土地的比例從187上升至299,牧場所佔全國土地的比例則從487下降至369。
耕地面積擴大的直接原因,是拖拉機的推廣使用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凱末爾時代,農民主要使用包括木犁和鐵犁在內的傳統農具耕種土地,耕作效率低下,農作物產量增長緩慢。1927年,211萬農戶使用鐵犁,1187萬農戶使用木犁。1936年,土耳其全國僅有拖拉機961臺。1948年,土耳其全國僅有拖拉機1 756臺,播種機6 171臺,聯合收割機1 291臺。1949年馬歇爾計劃的實施,是土耳其共和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的重要起點。政府提供專項貸款,負責操作培訓,為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創造了條件。
自20世紀50年代起,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逐漸提高。拖拉機無疑是首要的農業機械,農業機械投資的75由於購置拖拉機,拖拉機的數量呈明顯上升的趨勢,1952年為31 415臺,1954年為37 743臺,1956年為43 727臺,1958年為42 527臺,1960年為42 136臺,1970年為105 865臺,1980年為435 000臺,1990年為692 454臺,1997年達到775 442臺。1955年,播種機為16 600臺,聯合收割機為8 600臺。1960年,播種機為38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