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第1/2 頁)
公元前741年,[蟲分]冒熊[目旬]卒,弟熊通殺[蟲分]冒子而代立(此從《史記&iddot;楚世家》。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則以熊通為蟲分冒之子),是為楚武王(前740椙?90年)。他在位期間,正值東周衰微,中原諸夏亦較混亂之際。鄭是姬姓國,但鄭桓、武、莊公三代,卻乘機發展自己勢力,與東周王室矛盾公開化,由周鄭&ldo;交質&rdo;發展到&ldo;交惡&rdo;,公元前707年終發生大戰,結果周王師慘敗,周桓王也被射中了肩膀。周天子的威嚴掃地,鄭國儼然成為春秋初之霸主。但鄭畢竟處於四戰之地(鄭與東周王室比鄰,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並無長足的實力,鄭莊公也只是曇花一顯的人物。晉國內亂不止,孝、哀、閔侯均為庶支所殺。齊初政局不穩,特別是齊襄公因與其妹、魯桓公夫人文姜私通而殺魯桓公;又言行無常,欺凌大臣,導致內亂,齊襄公終被殺。秦居西陲(今甘肅天水南),至公元前753年(秦文公十三年),秦初有史以記事。後雖向東發展,但始終為黃河和河東強國所阻。這種形勢對楚國顯然是極其有利的。
熊通即君位後,一方面利用先君&ldo;甚得江漢間民和&rdo;的有利形勢,著力經營,增強實力;另一方面謹慎地向周圍開拓,以鞏固後方。據《左傳&iddot;莊公十八年》追記:&ldo;初,楚武王克權,使緡尹之,以叛,因而殺之,遷權於那處,使鬥敖尹之。&rdo;權、那處,均在今湖北荊門南。權,子姓,商武丁之後裔,是歷史悠久的古國。熊通滅權後,又遷於那處,滅其國改為縣,任命縣尹,是春秋初年最早設縣的行政改革(顧頡剛指出,權縣是&ldo;春秋第一縣&rdo;(見《禹貢》卷七:《春秋時代的縣》))〗。又據《左傳&iddot;哀公十七年》記子谷語:&ldo;觀丁父,[若阝]俘也,武王以為軍率,是以克州、蓼、服隨、唐,大啟群蠻。&rdo;[若阝],今河南淅川西南。州,今湖北監利,蓼,今河南唐河南。上述各地,除州外,均在漢水中上游。熊通攻佔這些方國後,又大力開闢南蠻之地,國力大大增強。中原國家對此極其驚恐,公元前710年(周桓王十年,楚武王三十一年),鄭莊公與蔡桓侯在鄧(蔡地,今河南漯河市東南)相會,討論對付楚國的計策(《左傳&iddot;桓公二年》。)鄧之會,反映了中原國家對楚國日益強盛的惴惴不安的心態。熊通在後方立住腳跟後,就決心撲向漢東,解除&ldo;漢陽諸姬&rdo;對楚國的威脅。經鄭重考慮後,他首先把進攻目標指向隨國。&ldo;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rdo;(《左傳&iddot;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三十五年),熊通率軍攻隨,駐於隨地瑕。隨侯指責熊通攻隨無禮,熊通回答說:&ldo;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rdo;(《史記&iddot;楚世家》。)隨侯答應為之周旋,熊通見隨無可乘之隙,便收兵回國了。對熊通的尊號(王)要求,隨侯果然向周王室作了轉告,結果遭到拒絕。
熊通得知周王室不肯尊他為王的訊息,憤怒地說:&ldo;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早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今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rdo;(同上。)〗於是自立為王,稱為楚武王。這年為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另據《左傳&iddot;桓公八年》載,這年夏,楚武王在沈鹿會合諸侯,黃、隨不來參加。楚武王一方面派[艹/為]章前往黃國進行指責,另一方面又親率軍以攻打隨國。經速杞(隨地)一戰,隨軍潰敗,隨侯逃跑。同年秋,楚迫隨訂盟而回。隨不參加沈鹿之會當然是秉承周王室的意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