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第1/3 頁)
楚國疆域廣袤,木材資源豐富,又因處在山青水秀環境之中,故其房屋建築以土木結構為代表,宮室建造則以&ldo;層臺累榭&rdo;為特色,成為我國南方房屋建築的基本風格。春秋時期郢都、章華臺等建築佈局及其眾多的建築物,對後來的建築業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土木建築不易儲存,故在考古發掘中難以尋覓,然而在《楚辭》等有關篇章的記載中,則可窺見戰國時期楚國建築業發展的一般情況。如《楚辭&iddot;招魂》:&ldo;高堂邃宇,檻層軒些。層臺累榭,臨高山些。網戶朱綴,刻方連些。冬有[穴/矢]廈,夏室寒些。川穀徑復,流潺[氵爰]些。光風轉蕙, 崇蘭些。經堂入奧,朱塵筵些。&rdo;又:&ldo;翡帷翠帳,飾高堂些。紅壁沙版,玄玉梁些。仰觀刻桷,畫龍蛇些。坐堂伏檻,臨曲池些。芙蓉始發,雜芰荷些。紫莖屏風,文緣波些。&rdo;此宮室臨山傍水,重重疊疊,冬暖夏涼,園中小溪、池塘縱橫曲折,室內則佈置得富麗堂皇,無論從選址、佈局、建築或室內裝飾,都達到了高超水平,是典型的園林建築群。又如《楚辭&iddot;大招》:&ldo;夏室廣大,沙堂秀只。南房小壇,觀絕[雨/留]只,曲屋步地閻],宜擾畜只。&rdo;這幢建築物坐北朝南,周閣相連走廊曲折,廊外馴養馬群,可便於外出遊獵。有的房屋又建築在水中,如《楚辭&iddot;九歌&iddot;湘夫人》:&ldo;築室兮水中,茸之兮荷蓋。&rdo;體現了南方水鄉建築的特色。
三、商業與貨幣
戰國時期,楚國疆域幾乎囊括半個中國,故其物產豐富,商業活躍,在戰國時代的各國經濟貿易中舉足輕重。《荀子&iddot;王制》記:&ldo;南海則有羽翮、齒甲、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rdo;此南海,當泛指居南方的楚國廣闊疆域。當時楚國輸往中原和其他各地的物品,除了荀子所述產品外,還有穀類、絲織品、漆器、璣、珠等,以及&ldo;金木竹箭&rdo;《國語&iddot;楚語下》。)、&ldo;長松、文梓、[木便]、[木冉]、豫章&rdo;、&ldo;魚鱉、黿、鼉&rdo;(《戰國策&iddot;宋衛策》。)、&ldo;洞庭之鱒&rdo;、&ldo;雲夢之芹&rdo;、&ldo;雲夢之柚&rdo;(《呂氏春秋&iddot;本味》。)、&ldo;江陵千樹桔&rdo;(《史記&iddot;貨殖列傳》。)等土特產品。根據考古發掘資料證明,楚國絲織品還遠銷到今西伯利亞地區(據魯金科著、潘孟陶譯《論中國與阿爾泰部落的古代關係》(《考古學報》1957年第2期)載,在西伯利亞地區阿爾泰巴澤雷克古代遊牧民族的貴族墓葬中發現有與楚國相同的龍鳳紋繡絲織物。
傑裡米&iddot;戴維森《越南近年來的考古活動》(《考古學參考資料》(1979年第2輯)。稱,約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東山時期,文郎文化在東南亞一帶傳播,出現了鐵器和漆器。此鐵器、漆器可能是從楚國輸傳過去的。《史記&iddot;南越列傳》記趙佗語:&ldo;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後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rdo;此器物,即鐵器,可見漢初繼承楚國傳統政策,並未禁止中國鐵器的南運,戰國時期楚國鐵器、漆器等物品輸往今越南一帶是可信的。
在頻繁的貿易中,楚國也從中原等各地輸入各種物品。如&ldo;秦篝齊緩,鄭綿絡些&rdo;、&ldo;晉制犀比,費百日些&rdo;(《楚辭&iddot;招魂》。)、&ldo;吳酸蒿蔞,不沾薄只&rdo;、&ldo;吳醴白[艹/檗],和楚瀝只&rdo;(《楚辭&iddot;大招》。)、&ldo;操吳戈兮披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