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第1/2 頁)
楚國典籍豐富。《孟子&iddot;離婁下》說:&ldo;晉之《乘》,楚之《[木壽]杌》,魯之《春秋》,一也。&rdo;可見楚國有自己的史籍,名為《[木壽]杌》,與魯國《春秋》是並行的。《左傳&iddot;昭公十二年》載,楚國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古今解此四書者甚多,因己亡佚,其內容不詳。既是楚人能讀,應與楚人傳聞或著述有關。《國語&iddot;楚語下》記楚大夫王孫圉語:&ldo;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於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說於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於楚國。又有藪曰云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rdo;楚人視左史倚相、觀射父這兩位大學問家、大巫師為兩大國寶,足見楚國典籍豐富,把掌握典籍,&ldo;能作訓辭&rdo;、&ldo;能道訓典,以敘百物&rdo;的人置為至尊的地位。屈原在《天問》中一口氣提出了170多個問題,涉及內容廣泛,天地萬物,人神典故,源遠流長,無所不包,應與楚國豐富而深奧的文化典籍有關。
二、鬻子思想
鬻熊(鬻子),商末周初人,是楚國的締造者,楚人把他與祝融一樣視為楚之先祖。《史記&iddot;楚世家》說鬻熊&ldo;子事文王&rdo;,又記楚武王語:&ldo;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rdo;賈誼《新書》更稱周文、武、成三代均以鬻熊為師,請教國事。這樣顯要的地位,故其語為後人相傳記錄,成《鬻子》一書。
《鬻子》,《漢書&iddot;藝文志》列為道家,已佚。現存本為清末葉德輝校輯本。賈誼《新書》和《列子》亦存有鬻子的思想言論。
鬻子討論的中心問題是王道,或稱為&ldo;治國之道&rdo;和&ldo;興國之道&rdo;。他說: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晝代夜然。其道首首然萬世為福、萬世為教者,唯從黃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君王欲緣五帝之道而不失,則可以長久。
又說:
昔者顓頊年十五而佐黃帝,二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黃帝之道而行之。昔者帝嚳年十五而佐帝顓頊,三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顓頊之道而行之。(《鬻子》。)
此皆尚遠古&ldo;禪讓&rdo;之道,稱頌五帝治天下的&ldo;王道&rdo;。王道與賢人相佐是分不開的。禹之治天下,得皋陶&ldo;七大夫以佐其身&rdo;;湯之治天下,得伊尹等&ldo;七大夫佐&rdo;,才得以&ldo;天下治&rdo;。因此,治天下,天下治,必須用賢。
聖人在上,賢士百里而有一人,則猶無有也。王道衰微,暴亂在上,賢士千里而有一人,則猶比肩也。(同上。)
聖人主政,賢人再多也不夠用;王道衰微,賢士再少也顯得擁擠不堪。鬻熊及其後封於蠻荒之地,立國創業維艱,故特別崇尚&ldo;王道&rdo;、&ldo;賢佐&rdo;,系統地提出了聖人治天下的理論,與楚人一開始面臨的險惡自然環境與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
春秋以後,北儒南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走向。作為道家的先軀,鬻子在宇宙觀上,雖然沒有像後來老子那樣提出道----超絕一切的虛無本體論,卻也涉及宇宙生成的觀點。如他說:
天地闢而萬物生,萬物生而人為政焉。
又說:
有天然後有地,有地然後有別,有別然後有義,有義然後有教,有教然後有道,有道然後有理,有理然後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