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2 頁)
太宗特別善於以古聖賢為鑑,善於利用歷史上聖主明君等榜樣人物的事例來教育後人。如《帝範》的《求賢》篇在講選賢任能的重要性時列舉了堯、舜、商湯、周文王、齊桓公因善於用人而成就王霸之業的事跡;在《納諫》篇講如何聽取臣下意見時,引用了因為進諫,漢成帝時的朱雲攀折了殿檻、魏文侯時的師經投瑟撞壞了窗子、魏文帝的辛毗扯著曹丕的前襟、漢文帝時的袁盎不讓慎妃與皇后同坐等故事,指出他們都不僅沒有被怪罪,反而得到表彰,從而使君臣相通,忠者竭其忠,智者盡其智。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太宗動之以理,曉之以情。經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親情去感化他們,現身說法,進行自我解剖與自我鑑定。如在去世前一年對太子說:&ldo;吾在位以來,所制多矣。奇麗服,錦繡珠玉,不絕於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臺深池,每興其役,此非儉志也;犬馬鷹鶻,無遠必致,此非節心也;數有行幸,以亟勞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之深過,勿以茲為是而後法也。&rdo;一個創業的君王,能向兒子作這樣的自我批評,是難能可貴的。
《管子&iddot;君臣》說:&ldo;道德立於上,則百姓化於下矣。&rdo;意思是君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禮記&iddot;大學》要求君王與百姓一樣要進行道德修養:&ldo;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rdo;兩漢時的劉邦、劉秀、劉莊,三國時的曹操、劉備,南北朝時的蕭嶷、蕭綱等都重視家教,留下了寶貴的思想。唐太宗吸取了歷史上的家教思想,總結了隋王朝敗亡的教訓與自己對王子們的教育經驗,寫下了《帝範》、《戒皇屬》等經典名篇,把帝王家訓推進到了新階段,是中國帝王家訓的集大成者。
皇帝的隨心所欲 一句戲言失天下
在唐代,也並無皇帝決不該不經中書門下而逕自頒下詔書之規定。這是中國傳統政治制度下一種通融性。往往每一制度,都留有活動變通之餘地,不肯死殺規定,斬絕斷制。因此中國皇帝不致如英國皇帝般被逼上斷頭臺,或限定他不得為種種活動。
‐‐錢穆
皇帝乃九五之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說出的話便是金口玉言。雖然就權力而言,皇帝依舊被有所限制,但偶爾鬧個小脾氣,還是能夠做些無理的要求。
錢穆先生在評點歷代政治得失時說:&ldo;在唐代,也並無皇帝決不該不經中書門下而逕自頒下詔書之規定。這是中國傳統政治制度下一種通融性。往往每一制度,都留有活動變通之餘地,不肯死殺規定,斬絕斷制。因此中國皇帝不致如英國皇帝般被逼上斷頭臺,或限定他不得為種種活動。&rdo;
唐代,相權被分散,因此王權無形地增強了。然而,一般來說,皇帝下詔也必須經由中書門下才能頒布。不過,皇帝偶爾固執一下,也會有不符合制度的行為出現。如果君主足夠強悍,錯便錯了,百官也只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宰相也只是肚裡撐撐船;如果君主的翅膀根兒不硬,那麼耍小脾氣就要斟酌利害關係了。只可惜,我們的中宗皇帝沒能提早認清這一點。
唐中宗李顯曾經不經兩省而逕自封拜官職,但中宗究竟心怯,自己覺得難為情,故他裝置詔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發,而改用斜封。所書&ldo;敕&rdo;字,也不敢用硃筆,而改用墨筆。當時稱為&ldo;斜封墨敕&rdo;。此即表示此項命令未經中書門下兩省,而要請下行機關馬虎承認之意。在當時便認為這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之事,因此在歷史被濃墨重筆寫了一番。連皇帝都有些底氣不足,更不要說受封者了。因此,當時唐中宗私下所封之官,時人稱之為&ldo;斜封官&rdo;,因其未經正式敕封手續而為其他官員所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