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2 頁)
在&ldo;飛錢&rdo;產生之前,人們大多用銅錢進行交易,在所需貨幣增多或者運輸條件不好的環境下,它本身的弱點就暴露了出來。《因話錄》卷6&ldo;羽部&rdo;記載:&ldo;有士鬻產於外,得錢數百緡,懼川途之難齎也,祈所知納於公藏,而持牒以歸,世所謂便換者,置之衣囊。&rdo;這裡的&ldo;川途&rdo;可不是山川路途的意思,而是專指三川(劍南東西、山南西道)之途。李白&ldo;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rdo;雖然是詩人誇張的說法,但蜀道一向被視為險途,是確有其事。劍南三川因地理條件,交通不便,使用攜帶方便的&ldo;飛錢&rdo;就成了迫切需要。
為何&ldo;飛錢&rdo;會產生在蜀地,有兩個原因是不得不說的。一是當時唐人嗜茶。而茶之名品中,劍南蒙頂石花茶佔第一位。因此,許多茶商便輾轉於京城與蜀地之間做起了茶的生意。隨著交易的越來越多,&ldo;飛錢&rdo;也便應運而生了;二是蜀地印刷事業的發達也促進了飛錢的產生。唐後期益州地位陡然上升,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並和揚州一起成為長江流域商業帶一尾一頭的兩個重要中心,唐宋間人稱&ldo;揚一益二&rdo;。洪邁在《容齋隨筆》卷九里則記:&ldo;&l;&l;揚一益二&r;&l;,謂天下之盛,揚州一而蜀州次之也。&rdo;
長江三角洲本是富饒的地區,揚州就位於長江三角洲上。唐代中葉以後,中原戰亂,北方人大量南遷,更促進長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揚州也藉此踏上了發展的捷徑。安史之亂時,黃河中下游地區備受摧殘,原來富庶的農業地區百廢待興,皇朝的&ldo;軍國費用&rdo;,只好&ldo;取給江淮&rdo;。當時人說:&ldo;今天下以江淮為國命&rdo;,揚州就是江淮的中心。江淮是一個富庶的農業地區,是皇都主要的糧食供給地。這些漕糧大都集中到揚州後才上運至長安,就連從長江以南遠逾五嶺運往長安的漕糧也都要經過揚州城下,這就增加了由揚州運出漕糧的數量。
另外,揚州周圍不僅富產糧食,而且大量產鹽,鹽稅更是國家財政重要的收入。據說代宗大曆之末,&ldo;天下之賦,鹽利居半&rdo;。唐代最重要的理財官員鹽鐵使就駐在揚州。劉晏為鹽鐵使時,在揚州周圍產鹽之地設四場十監以相治理,據說每歲所得的錢財,可&ldo;當百餘州之賦&rdo;。
揚州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物產,如錦和銅器,特別是揚州的銅鏡也久負盛名。天寶年間,韋堅主持漕運,把東南各地的奇珍異寶和重要物資用船舶載著運到長安。船上所載的是廣陵郡出產的錦、鏡、銅器、海味。就是這樣便利的交通和富饒的物產,促成揚州成為當時的經濟中心。唐人趙嘏稱道揚州的詩中有句說,&ldo;十萬人家如洞天&rdo;。十萬人家似乎有些誇張,至於洞天的說法,則充分道出當時揚州人的心情。
除揚州和成都外,唐代中期以後南方的重要商業都市還有潤州、杭州、江州、越州、荊州、鄂州與廣州等。
由於南方經濟地位的上升與人口的增加,使得唐朝將對工商業的注意力轉向南方。長江流域的日漸興旺發達也就成了唐代中期以後全國商業重心逐步南移的標誌。
&ldo;絲綢之路&rdo;打通東西方文化的任通二脈
在中國古代,政治中心往往就是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
‐‐韓國磐
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是供奉敦煌高僧的殿堂。入口處的牆被泥封護,直到20世紀初才偶然發現,裡面原來還有一間暗室。高僧們的塑像被安放在堂內。高僧塑像的左邊是樹下美人圖。這棵樹下的女子身著男性裝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