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3/5 頁)
同時,李瑄也會照顧將領們的功績,只要立功,他必奏其升官,哪怕禁軍的將軍,也會向聖人申請。
總之只有一點,軍規要嚴守。
李瑄會招募四名巡官,替他巡視諸軍。
等幕府齊全後,李瑄也會經常出其不意,到某個軍中瞭解情況。
隴右節度使的絹錢充裕,身為隴右支度使,李瑄還可調集隴右十二郡資源,維持隴右軍的執行。
只要不出現許括那樣貪軍餉,貪賞賜的現象,必能讓軍中錢丶絹充足。
……
長安。
天寶三載科舉在即,天下文人紛紛奔赴長安。希望能進士及第,一朝成名。
這其中就包括岑參。
他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岑文字。
可惜,他排行不夠,不能以門蔭入仕,只能砥礪苦讀,以求進士。
岑參排行第二十七。
這可排行可不是他老子有二十七個兒子,而是同輩族中排行。
一般這種情況,是一族居住一地。
像李適之早早與兄弟們分居,天南地北。兒子的排行,不歸於族列。
如果李瑄的兄弟們不與李適之分居,將來他們兒子會論族中排行。
「岑二十七,都知道李將軍親自邀請你入幕府為首席推官,這不就是你所追求的嗎?為何不至呢?」
一家茶肆中,文人士子相聚在一起,有人突然向一襲白衣的岑參詢問。
一般都是文人去求仕丶環謁,身為上將的李瑄親自邀請,這足見是器重了,一旦岑參去隴右,必被李瑄賞識。
文人們都非常羨慕岑參。以為岑參曾經向聖人獻文章,被李將軍得知。
「我奔波於長安丶洛陽十載,碌碌無為。這次我一定在此次甲申科進士及第,待取得功名,再去拜見李將軍!」
岑參胸有成竹地說道。
他從未與李瑄有過交集,前日突然被宋國公李適之邀請至府中,他受寵若驚。在得知李瑄要舉薦他去隴右任推官後,更喜難自抑。
哪怕進士及第,也要等好幾年。
他當時就想立刻騎馬去隴右,但想到科舉在即,他改變主意,準備帶著功名過去。
「哈哈……岑二十七要佔據我們的進士名額了。」
眾文人笑著調侃岑參。
但沒有人認為岑參會及第。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要岑參真有這樣的能力,也不會在長安丶洛陽徘徊十年,不去參加科舉。
岑參不在意士人們的調笑。
不久後,朝廷張榜。
此次科舉進士二十九人。岑參排名第二。
狀元是一個叫做趙嶽的人。
岑參甚至來不及與同科把酒麴江,暢飲杏園。
確定身份後,立刻走馬前往隴右。
……
華陰郡。
一名叫做楊綰的青年,放下書籍,滿臉憂慮。
楊綰雖然出自弘農楊氏原武房,但和很大一部分士族一樣,自幼貧寒,邊耕種邊讀書。他很早就以聰慧多識,孝順父母而聞名。
「二郎被隴右的李將軍邀請為行軍司馬,你有沒有決心前往!」
楊綰的叔父向他問道。
「我是想去報答李將軍的賞識,但自父親去世,家中貧寒,怕離開後母親無依。」
楊綰一直難下決心。
他們弘農楊氏從漢代傳承至今,已一千多年,哪怕諸脈再窮困潦倒,也不失孝義。
「這也是叔父我來此的原因!我們親鄰為你湊足路上盤纏,也為你買了馬匹。你母親我也會照看。我們讀書人不應該在家以耕田種地為生,叔父無才,迫不得已如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