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1/5 頁)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
隱士,不代表不問朝政。
終南山遍地都是求尋「終南捷徑」的人,長安的事情,很快就會傳到終南山。
李瑄的問題可謂是令人細思極恐。
特別是李亨被打擊得迫不得已休妻以後。
那時候李亨會想,如果李瑄不救李隆基一命,自己哪會受到這樣的屈辱?
「將軍問此問題的時候,心中知曉如何。」
李泌不能明說,李瑄是聰明人,知道其中的關鍵。
當然,如果李亨是一個寬容大度的君主,那李瑄將來則不會受影響。
「我忠於社稷,忠於百姓。如果那一天將要來到,我也不會後悔!」
李瑄則說出這麼一句話。
李泌以為李瑄是忠於大唐,等待宿命。
實際上,李瑄從不是忠於大唐,哪怕這一世他姓李。
如果有一日,朝廷欲借回紇之兵抵抗叛亂,以劫掠洛陽婦女丶錢財丶糧食為代價,還不如直接滅亡了。
就像杜甫《留花門》描述的一樣,回紇維護了大唐皇室的統治,卻將災禍轉嫁給平民百姓,那踩倒了麥苗,還要把桑枝折斷,留下無窮禍患。
「將軍高潔。」
李泌只能如此回答。
李瑄雖年輕,但行事讓人捉摸不透。就像是他的詩一樣,風格不同,變化多端。
李泌也無法猜透李瑄的具體想法。
隨後,兩人聊一些其他問題。
比如《道德經》《易經》上的名句,李瑄請李泌來點評。
李泌都有自己的見解。
又各自介紹家室,瞭解彼此。
「恨見君晚!」
「我與先生有緣,當無話不談。今日我們暢所欲言。敢問先生怎麼看待當前右相李林甫。」
李瑄向李泌問道,換作先生相稱,表達對李泌的敬重。
因為李瑄知道李泌一直對奸臣不滿,歷史上寫文諷刺過楊國忠丶安祿山那樣的大臣。
那時候已經李泌已經三十歲了,能看出他並非無為明靜,也有熱血難涼。
「右相有實幹之能丶雷厲之風,如果不玩弄權術,不利慾薰心,應該是個好尚書。」
李泌沒有畏葸不說話,他也知道李瑄和李林甫的矛盾,不可能因為他冒犯右相而罪責他。
而且李瑄與他年紀不差幾歲,就稱呼他先生,讓李泌對李瑄更高看一眼。
畢竟他只是一介白衣。
禮賢下士說著容易,但人一旦地位高就會驕縱,沒幾個人能對平輩屈身。
當年他孩童之時,提出張九齡的錯誤,張九齡能立刻道歉,以「小友」相稱,註定張九齡風度,名留青史。
「是啊!宰相位高權重,如果長時間被一個人把持,就會被權力矇蔽眼睛,哪怕是賢良之人,也會變心。更何況李林甫本就是心存慾望之人。奈何聖人信任他,我無法將其推倒。」
李瑄雖然遺憾,但並沒有吐露非常。
李泌說得對,李林甫做一個尚書更合適,有宰相壓著,老老實實去做事,絕對是一個能吏。
沒有人否認過李林甫的能力,但他剷除異己,專權獨斷的方式,讓世人畏而不服。
「先生有無計策,使聖人失信於他。」
李瑄向李泌徵求意見。
「除非他犯下大罪,否則只能一點點剝離他的權勢,使聖人漸漸失去信任。」
李泌向李瑄答道。
要找到李林甫謀反,或者對聖人大不敬的證據。
其他的錯誤就算發生,也會被聖人輕拿輕放。
在這種過程中,還要保證不做出格,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