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1/5 頁)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在一身
「李將軍對國家的忠誠,朕早已知曉,諸卿有目共睹。」
李隆基讓李瑄平身。
他還有重任要交給李瑄。
因為他要讓李瑄全心全力,為他打贏這一次唐蕃大戰。
在開元二十九年的時候,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率四十萬大軍壓境,浩浩蕩蕩。
一路入寧塞軍,在攻積石軍城不下後,轉攻達化城,屠城中軍民。
一路入赤嶺東山口,攻破石堡城!
一路透過湟水,入安人軍一帶。
當時,河隴瑟瑟發抖,由於河隴節度使蓋嘉運沉迷酒色,醉倒在溫柔鄉中,致使河隴無排程,所有軍城丶守捉,自閉防守。
許多百姓被吐蕃大軍掠走。
李隆基認為這是他的恥辱。
當時只有一名連軍使都不算的騎將,擊退一部分吐蕃先鋒。
蓋嘉運為遮蔽罪過,上奏一名那個叫臧希液的騎將,率五千士兵大破四十萬吐蕃大軍。
但這種話,李隆基根本不信。
因為吐蕃兵分數路,在唐境如入無人之地。五千士兵大破四十萬,要輾轉千里,在安人軍,青海,赤嶺,過黃河,寧塞郡,與不同的吐蕃軍隊進行飛一樣的大戰。顯得河隴其他軍隊和廢物一樣。
那樣還會丟下石堡城嗎?
事實上,吐蕃四十萬大軍耀武揚威後,帶著戰利品從容不迫地退回九曲丶青海,以石堡城為支點,建立屏障。
開元二十九年的戰鬥,其實是李隆基的遺憾,失去擊破吐蕃主力的好機會。
現實力大減的吐蕃,再次頃國而來,李隆基不想再錯過。
「諸卿,王忠嗣去朔方丶河東節度丶支度丶採訪丶營田大使後,誰可以擔任這樣的職務?」
李隆基步入正題,向諸位大臣問道。
「啟奏陛下,臣認為兩鎮副使可以就任?」
一名大臣出列向李隆基稟建議道。
「看副使的資歷,有領一軍的才能,而非元帥之器。」
李隆基當即否掉。
其實河東副使韓休琳兼任兵馬使,是為儲帥,有儒將的風度,但李隆基不想用他。
「啟奏陛下,振武軍使郭子儀狀元及第出身,在邊塞屢立功勳。」
又一名大臣舉薦。
「立的都是小功勳,還檢測不出有無這樣的統帥能力。」
李隆基對郭子儀不熟悉,說明郭子儀立下的都是一般功勳。
「啟奏陛下,河東兵馬使李光弼富有韜略,能整訓士卒,有王忠嗣的才幹。」
一名大臣試著說一句。
「李光弼沒經過幾次戰鬥,不能服眾。」
他聽說李光弼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親信,只這一點他就不會考慮。
「啟奏陛下,安北副都護,朔方節度判官李暐在邊境十幾年,可有領一使的能力。」
「李暐沒有獨自領兵的經驗,還要歷練一下。」
李隆基回答。
「啟奏陛下,兵部員外郎丶兵役使陳回光有主將的經驗,可以外出為帥。」
「陳將軍可為朔方副使,還要再領一些戰功為大使。」
大臣們為了表現自己,讓邊將承恩,七嘴八舌地舉薦大將。
甚至連李瑄麾下的高秀巖丶安思順丶王難得都被作為邊帥候選人,李隆基以吐蕃事重拒絕。
連十二衛大將軍都有推薦,皆被李隆基一一否決。
這樣大臣們也沒辦法了。
朝中也沒有人有資格,文官想為將,先要去邊疆,不可能一上去就任節度使。
除非宰相親自兼任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