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1/3 頁)
另外,《陸凱傳》還載有陸凱諫孫晧二十事,如言&ldo;徵調州郡,竭民財力&rdo;;&ldo;農桑並廢&rdo;;&ldo;江邊戰士,死不見哀,勞不見賞&rdo;;&ldo;州縣職司,或蒞政無幾,便徵召遷轉、迎新送舊,紛紜道路,傷財害民,於是為甚&rdo;;等等。
前已敘及,早在孫權統治前期,吳軍民生活就已處於貧困的境地,到孫晧統治時,如同以上賀邵、陸凱所揭示,廣大吳國軍民更墜入了絕望的苦海深淵,孫吳政權加到軍民身上的苛重的徭役和賦稅負擔,更使廣大軍民喘不過氣來,於是父子相棄,叛者成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屯田事業怎能維持下去呢?東吳政權的殘酷剝削特別是苛重的徭役,迫使屯田軍民大批逃亡,這是孫吳屯田衰落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吳國將官令其部曲或屯田吏民經商逐利之事,也加速了屯田的破壞。早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稍後,桂陽太守全柔即命其子全琮乘船齎米數千斛到吳市易0916_0299_0。孫休時,屯田官吏經商頗為普遍,孫休在永安二年(259年)下詔曰:&ldo;自頃年以來,州郡吏民及諸營兵,多違此業,皆浮船長江,賈作上下,良田漸廢,見穀日少&rdo;。說明州郡長官及屯田官令吏民經商之事已積重難返,影響了糧谷生產,破壞了屯田制度。
此外,孫吳將領透過世襲領兵制,控制士兵和屯田民,使許多屯田土地轉入私家手中。孫吳甚至將屯田吏民賞賜給功臣。前已敘及,建安十九年(214年),因呂蒙在攻克皖城戰役中立有功勞,孫權拜蒙為廬江太守,&ldo;所得人馬皆分與之,別賜尋陽屯田六百人,官屬三十人&rdo;。這是把眾多屯田吏民作為賞賜之例。其他以少量田地、客戶賞賜功臣之事,更屬多見,其中田地可能包括屯田土地,客戶可能即屯田民。這些也造成了屯田的衰落。關於世襲領兵制和賜田復客制,後文還要談到。
不過孫吳的屯田,不似曹魏那樣興辦時敞開言路,取消時有詔令,而是來無蹤去無影,所以很難斷定其廢止的具體時間。
三、孫吳的自耕農經濟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展
孫吳統治地區的廣闊大致和曹魏差不多,而適於農作物生長的自然條件卻遠遠優於曹魏。惟從人口的數量和土地開闢的程度來說,孫吳大大落後於曹魏。正因為如此,所以孫吳統治者自始即以掠奪農業勞動力為國策。如: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攻克皖城,徙袁術百工及鼓吹部曲三萬人至吳。建安五年(200年),孫權攻克不肯服從的廬江太守李術於皖城,徙李術部曲三萬餘人。建安十二、十三年(207、208年),孫權兩次進攻江夏太守黃祖,皆虜其人民而還。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徵皖城,&ldo;獲廬江太守朱光、參軍董和及男女數萬口&rdo;。赤烏四年(241年),吳將&ldo;全琮略淮南,決芍陂,燒安城邸閣,收其人民&rdo;。赤烏六年(243年),吳將諸葛恪&ldo;襲魏六安,掩其人民而去&rdo;。孫吳統治者除了向魏邊境掠奪農業勞動力以外,還不斷虜掠其境內山區越漢人口。這後一農業勞動力來源待講到吳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時再行敘述。孫吳透過掠奪遷徙境內外人口,使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有所緩和,這不僅有利於屯田的推行,也有益於自耕農和地主經濟的發展。現在談談孫吳的自耕農經濟概況。我們從吳國君臣對話中,可以看出孫吳所以能立國的主要力量源泉乃來自廣大自耕農民。如嘉禾七年或赤烏元年(238年),孫權對其將帥大臣諸葛瑾、步騭、朱然、呂岱等說:&ldo;自孤興軍五十年,所役賦凡百皆出於民&rdo;;陸凱給孫皓上疏言:&ldo;民者,國之根也……民安則君安,民樂則君樂&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