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第1/2 頁)
二、烏桓
《三國志》卷30《烏桓傳》言:&ldo;烏桓、鮮卑即古所謂東胡&rdo;。東胡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史言商代初期東胡居商之北。春秋戰國時,東胡西鄰匈奴,南接燕國。當時各國常互送質任,燕將秦開曾為質於東胡,甚得東胡信任。秦開歸國後,乘東胡不備,襲擊破之,東胡卻地千餘裡。秦漢之際,東胡與匈奴都比較強盛。匈奴頭曼單於子冒頓曾為質於東胡。冒頓歸國後,殺父而即單於位。東胡自恃強盛,相繼向冒頓索得千里馬及冒頓所愛閼氏,仍不饜足,復向冒頓勒索甌脫外棄地。漢高帝元年(前206年),冒頓知東胡驕疏可襲,乃發兵一舉而滅之,於是東胡屬下的烏桓便受匈奴奴役。每年必須向匈奴輸送馬、牛、羊等牲畜和皮張。至元狩四年(前119),漢武帝遣霍去病擊破匈奴左部,烏桓始擺脫了匈奴的羈絆。漢武帝把一部分烏桓遷徙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從此烏桓得臨近先進的漢人農業區。對烏桓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漢對烏桓的需求,主要在軍事方面,即令烏桓偵察匈奴的動向。烏桓大人每年朝見漢帝一次。漢設護烏桓校尉,以衛護和監視之,使不得與匈奴交通。至昭帝時,烏桓漸強,乃發匈奴單於墓,以報冒頓時的仇怨。但被匈奴擊破。漢大將軍霍光打算趁匈奴與烏桓交兵時,出兵打擊匈奴。結果,沒有邀擊到匈奴,卻把烏桓襲擊了一下,由是引起烏桓的反抗,被漢軍擊敗。宣帝時,烏桓仍為漢保塞。
王莽代漢後,準備打擊匈奴,乃徵調烏桓等兵屯駐代郡,而質烏桓兵妻子於郡縣。烏桓兵恐久屯不休,遂自亡叛,諸郡盡殺其質,由是雙方結怨。匈奴誘使烏桓貴族與己連兵寇漢邊境。東漢建武二十一年(45年),劉秀遣馬援將三千騎出五阮關掩擊烏桓。烏桓相率遁逃。但當漢軍還師時,烏桓又尾隨追擊,馬援晨夜奔歸,因乏食,殺馬千餘匹。
次年(46年)匈奴發生內亂,烏桓乘機擊破之。匈奴北徙數千里。劉秀下詔罷除諸邊郡亭候,以幣帛招降烏桓。建武二十五年(49年),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餘人率眾歸附,於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內,布在緣邊諸郡,令招來種人,給其衣食,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總的來說,烏桓同東漢的關係,好於鮮卑同漢的關係。漢靈帝初,上谷烏桓大人難樓眾九千餘落,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眾五千餘落,各自稱王。遼東屬國烏桓大人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桓大人烏延眾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皆有智勇。
靈帝中平四年(187年),前中山太守張純叛入丘力居眾中,自號彌天安定王,為三郡烏桓元帥,搶劫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次年,漢以劉虞為幽州牧。劉虞前曾為幽州刺史,在胡漢民眾中素有威信。丘力居等聞虞至,皆降附。張純走出塞,為其客所殺。後丘力居死,子樓班年小,丘力居從子蹋頓有武略,代立為大人,總攝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部。時袁紹與公孫瓚頻繁交戰,蹋頓等助紹破瓚,紹賜蹋頓、難樓、峭王、汗魯王單於印綬,以&ldo;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rdo;。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攻佔冀州後,袁尚偕同其為幽州刺史的胞兄袁熙投奔蹋頓。蹋頓數與袁尚兄弟入塞為寇。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往擊三郡烏桓,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得漢及烏桓等降人二十餘萬口。
遼東單於蘇僕丸與尚、熙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康不敢受而誘殺之,將三首一齊送操。
操歸至易水時,代郡烏桓行單於普富廬、上郡烏桓行單於那樓來向操慶賀,表示願意降服。
原廣陽(今北京市房山東北)人閻柔,少時沒在烏桓、鮮卑中,為其種人所信向。公孫瓚殺劉虞後,虞手下從事漁陽人鮮於輔等欲合州兵為虞報仇,推閻柔為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