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1/2 頁)
據《三國志》卷13《王朗傳》注引《魏名臣奏》載王朗上曹丕奏曰:
舊時……有警而後募兵,軍行而後運糧,或乃兵既久屯,而不務營佃,不修器械,無有貯聚,一隅馳羽檄,則三面並荒擾,此亦漢氏近世之失,而不可式者也。當今華夏已安,而巴蜀在劃外,雖未可偃武而弢甲,放馬而戢兵,宜因年之大豐,遂寄軍政於農事。吏士小大,並勤稼穡,止則成井裡於廣野,動則成校隊於六軍,省其暴徭,贍其衣食。
王朗以上的話講得比較具體而周到。可知到曹丕統治之初,軍屯尚未大規模興辦,更談不上有什麼效果。曹丕在位只六年,且前兩年滿足於孫權稱臣的虛榮,未能乘吳蜀交兵之際,圖取漁人之利,及孫權侍子不至,始興兵致討。《王朗傳》言曹丕於黃初三年(222年)徵吳,過許昌,&ldo;大興屯田&rdo;。辛毗等亦勸丕暫息用兵,&ldo;則充國之屯田&rdo;。丕於其在位之第六年最後一次徵吳返歸途中賦詩,亦有&ldo;興農淮泗間&rdo;之句,說明曹丕時軍屯已開始興建。前已言及黃初中設定專掌軍國支計的度支尚書及其下屬機構,也表明了軍屯已興辦的事實。只因尚在初建階段,成效未著,故史書失載。
曹叡景初中(237至239年),蔣濟上疏言:&ldo;二賊未誅,宿兵邊陲,且耕且戰,怨曠積年&rdo;。說明曹叡統治晚期,臨近吳、蜀地區已開辦軍屯多年,致使士兵與其妻室&ldo;怨曠積年&rdo;。所以我們說:曹操時期的屯田基本為民屯,軍屯頂多也是剛開始籌辦。曹丕、曹叡時,民屯繼續發展,但也已出現弊端,如曹丕時聽任典農治生;曹叡時因興宮室而勞民傷農。因之民屯的成效受到了影響。至於軍屯,則已正式興辦,且有一定的發展。
至齊王芳時,民屯更形衰落,而軍屯則有長足發展。司馬懿是興辦軍屯的主要人物。如前所述,司馬懿在曹操時即建議令邊防軍且耕且守。司馬懿不僅十分重視軍糧的生產,並且善於發現和使用優秀人才,鄧艾就是由司馬懿一手培植起來的佼佼者。《三國志》卷28《鄧艾傳》言:
時欲廣田畜谷,為滅賊資,使艾行陳、項以東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灌,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於許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徵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北,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
《晉書》卷26《食貨志》在以上引文下添了一段文字:
遂北臨淮水,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沘(或作&ldo;泚&rdo;)水四百餘裡,五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裡,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線。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關於鄧艾開廣漕渠的時間,由於古書記載有異,今人看法亦多不同。按鄧艾受到司馬懿賞識,在懿為太尉時。懿&ldo;遷太尉&rdo;在曹叡青龍三年(235年),那時司馬懿的強勁對手諸葛亮雖已於前一年死去,但懿仍在長安駐防。及青龍四年,遼東軍閥公孫淵叛魏,曹叡乃徵懿&ldo;詣京師&rdo;,籌備率軍往討公孫淵事宜。是時曹叡&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