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考完(第2/2 頁)
考卷是需要收錄後直接糊名的,而且為了省事,知縣自己是不會看第一遍,等到其餘考官篩掉考卷破損,侵染紙張,錯字漏字之後,才會呈送給主考官。
事後,為防遺漏篩掉的考卷是會重新稽核的,嚴防由於疏漏引發的問題。
遞給馬知縣的是經人重新謄抄好的答卷,糊名謄抄是防止作弊的必備程式,這也是最終定榜發榜需要十日這麼長時間的原因。
最後一場考察的是一道策論題,馬知縣就打算利用此題來區分考生優劣,因此,他看的尤為仔細。
策問,夫學術者,君子所以維持斯道者也。達於性命之原,窮乎聖賢之指,性慾氣節,見於言議,平昔之所講貫,其要可得聞?
此題,馬知縣沒想過這些未涉官場士子能給出什麼好的治國之策,只求言辭謹慎,照本宣科就好。
事實真的如此嗎!
真是讓人頭大,這題問的是學習是為了明白事理,學習是為了掌握規律、方法,君子因此才能不斷提升自己,並保持大道不斷流傳。
考生只需圍繞這個核心重點來回答看法即可,但這些考卷都說的什麼跟什麼呀!
說東扯西,讓你們寫的是策論,不是什麼拍馬屁的奉承之言,不說良策,多少引些典故也好。
馬知縣現在都在懷疑,讓處於這麼個水平的學子寫策論,是不是太為難他們了。
這種感覺就好像大學生寫論文一樣,狗屎不是,一竅不通,偏偏這論文,那些老師教授還得堅持看下去。
其中有的人連策論回答格式都錯得離譜,西北真的很缺老師,自古皆是如此。
李承平若是知曉馬知縣這麼說,一定會反駁,歷史上盛唐定都於長安,當時可是文風一正,天下大儒匯聚講經,可惜盛況不在。
“咦!”輕咦失笑一聲,馬知縣對最後一篇策論來了興趣。
只見答卷上寫著,“學生聞求天下之士以文,不若淑天下之士以道。《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言古先聖王,所以教天下者,惟修其性中之道也......”
“照本宣科不一定就是庸才,這人底蘊很足,學識較豐。”
滿意的點點頭,翟教諭順著話說,“能得縣尊良言點評,定是好文章。”
“你呀你!還是看看再說。”馬知縣往後一仰,放鬆下心神,總算來了本能過眼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