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自強不息的自救運動(第1/3 頁)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古老的中國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國門洞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長達三十餘年的時間裡,洋務派懷揣著救國圖強的理想,發起了洋務運動,期望透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實現富國強兵,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
1894年甲午戰爭的爆發,將洋務運動的成果幾乎摧毀殆盡,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更是讓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殘酷的現實讓有識之士們意識到,僅學習西方技術遠遠不夠,必須從政治制度層面進行變革。
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發起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經過三年的思想傳播與籌備,1898年,光緒皇帝受維新派的影響,頒佈“明定國是”詔書,戊戌變法正式開啟。但這場變法僅僅持續了103天,便在守舊勢力的殘酷鎮壓下宣告失敗。在這跌宕起伏的歷史程序中,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後繼,不懈奮鬥,書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回溯到甲午戰爭爆發前的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在內外交困中搖搖欲墜。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以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挺身而出。他們深受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影響,懷揣著透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實現國家富強、抵禦外敵的信念,發起了洋務運動。
朝堂之上,奕?目光堅定,全力支援洋務事業,憑藉其政治影響力,為這場革新爭取到了珍貴的政治保障,成為洋務運動在中央的關鍵推動者。曾國藩回到湖南,在眾人的質疑聲中,頂著巨大壓力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建廠之初,困難重重,裝置短缺、技術落後,但曾國藩沒有絲毫退縮。他親自下到車間,與工匠們一同鑽研技術,手把手指導工人操作機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安慶內軍械所逐漸走上正軌,成為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開端,開啟了中國仿造西式船炮的先河。
李鴻章,這位淮軍統帥,憑藉著過人的膽識與謀略,在上海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為了引進先進的裝置和技術,他四處奔走,與外國商人周旋。同時,他還一心撲在海軍建設上,組建了北洋水師。他花費大量心血,從國外購買戰艦,聘請外國教官訓練水兵,期望能打造出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守護國家的海疆。
左宗棠,這位兩鬢斑白卻精神矍鑠的老將,在福州開啟了他的造船大業——創辦福州船政局。他親自選址,監督工程進度,從設計圖紙到施工建設,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船政局裡,工人們日夜趕工,只為早日造出屬於中國自己的堅船利炮,增強中國的海防實力。
張之洞則在湖北施展拳腳,他創辦自強學堂,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有識之士,為國家儲備了大量人才;還開辦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等,推動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為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學堂裡,他常常親自講學,鼓勵學生們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將來報效祖國。
盛宣懷,這位出身官宦世家的才子,在1870年經人推薦成為了李鴻章的幕僚。在天津教案的處理中,他見識到了西方列強的強大和中國的落後,從此立下了為國家富強而奮鬥的決心。
1872年,他奉李鴻章之命擬訂輪船章程,1873年輪船招商局成立後,他擔任會辦。中法戰爭後,他重回輪船招商局任督辦,將主張完全商辦的唐廷樞、徐潤排擠出局,嚴格實行官督商辦體制。他四處奔走,爭取貸款,抵押贖回商船,還獲得了漕糧和官貨運輸的特權,讓輪船招商局的經營狀況逐漸好轉。
1880年,他又擔任天津電報總局總辦,在全國多地架設電線,收購福州、廈門等地的外國電報線路,組織了外國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