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送給永好(第1/2 頁)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聽過這首歌的,“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蹟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喚醒了長城內外,春暉啊暖透了大江兩岸……”
79年畫了一個什麼圈兒呢?就是把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城市設為出口特區,這裡面有三個都屬於廣東。
廣東率先享受了改革開放經濟政策的各種優惠條件,成為投資引商的前沿陣地,港臺企業紛紛來到廣東投資辦廠。
這些企業成立的多是“三來一補”的勞動密集型工廠,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廣東本省的人口,是遠遠無法滿足如此巨大的勞動力需求,因而為內地各省年輕人南下廣東提供了前提條件。
於是,湖南、四川、貴州、湖北等內地省份的數以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打工者,紛紛前往廣東尋夢。
許多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員,也紛紛放棄在傳統體制內的位置,千里迢迢來到廣東尋找更好的發展的機遇。
萬科創始人王石、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聯想創始人柳傳志、tcl創始人李東生都曾經是南下大軍的一員。
後來有媒體給這種現象取了一個很詩意的名字“孔雀東南飛”,而在當下,民間則用更通俗的“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來形容這一現象。
李耒和他們聊了聊,一個是收到親戚來信準備去廣東廠裡上班的,“我表哥在香江人的廠子裡上班,一個月能拿一百五,去年年底還拿了三百塊的獎金,我過年求了他三回,他才勉強鬆口答應幫我問問。”
“拿這麼多?該不是吹牛吧?”旁邊有人不信。
要不是這具身體換了人,李耒肯定也不信,因為他在農業局上班,一個月才56塊,這還是多虧了他是本科生的緣故。
“咋不信?香江人有錢得很,我表哥拿的還算少了,聽說他們廠最多的光獎金都拿了一千塊!比我們縣縣長拿的都多!”這位聲音又大了幾分,激動地臉紅脖子粗。
實際上用縣長來比較還是保守了,1984年,總設計師南巡的時候,去了特區漁民吳柏森家裡,吳柏森家裡孩子在合資廠打工,他自己當個體戶,全家平均每人月收入500元。
聽了吳柏森的介紹後,總設計師的女兒在他耳邊大聲說,“老爺子,比你的工資還高吶!”
這一時期,特區體制內人員的工資和其它地方差不多,但加上各種補助,那就了不得了。
一位特區報社的工作人員在日記裡記錄了他到特區第一個月的收入清單,“6月2日,來特區後第一次領工資,心情很激動,本月工資1785元,其中行政19級工資865元,物價補貼2元,邊防物差補貼20元,邊防生活補貼70元。”
如此懸殊的收入差距,吸引了大量百姓南下,等上車之後,根據他們的交談,李耒估摸著,起碼有一半兒是想去廣東尋找發財機會的。
說起來李耒其實也一樣,不過他並不打算去廠裡打工,每個月一百多的工資在當下固然很高,但對他來講卻沒多少吸引力。
李耒坐在最裡面的座位上,這倒是省心了,他把包夾在裡面,趴在小桌上就睡,一口氣從凌晨四點睡到中午一點多才醒。
去吸了把臉清醒下,又接了杯開水,回到座位,拿出乾糧吃了起來,吃完問了下鄰座大哥,“這是到哪兒了?”
“剛過武昌,下一站岳陽!”
“那還早得很啊,還得熬上十六七個小時。”李耒活動活動關節,長途硬座車的滋味可不好受。
“你好歹有個座位,我站的腿都腫了!”過道里一位大哥開玩笑道。
“你來坐會兒,我起來走兩步。”李耒起身把座位讓給他,長途硬座,老是坐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