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基本情報(第2/3 頁)
送禮有回禮,也只是回答誠意。古語說得好,“來而不往非禮也”,無論古今,人情總是一樣的。有一個人送年禮,轉來轉去,自己送出去的禮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裡。他覺得虛偽無聊,當作笑談。笑談確乎是的,但是誠意還是有的。又一個人路上遇見一個本不大熟的朋友向他說,“我要來看你。”這個人告訴別人說,“他用不著來看我,我也知道他不會來看我,你瞧這句話才沒意思哪!”那個朋友的誠意似乎是太多了。凌叔華女士寫過一個短篇,叫做《外國規矩》,說一位青年留學生陪著一位舊家女士上公園,盡招呼她這樣那樣的。她以為讓他愛上了,哪裡知道他行的只是“外國規矩”!這喜劇由於那位舊家女士不明白新禮數,新過場,多估量了那位留學生的誠意。可見誠意確是有分量的。
人為自己活著,也為別人活著。在不傷害自己身份的條件下顧全別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誠懇,有誠意。這樣寬大的看法也許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興趣些。西方有句話:“人生是做戲。”做戲也無妨,只要有心往好裡做就成。客氣等等一定有人覺得是做戲,可是隻要為了大家好,這種戲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誠懇,誠意也未必不是戲。現在人常說,“我很誠懇的告訴你”,“我是很有誠意的”,自己標榜自己的誠懇,誠意,大有賣瓜的說瓜甜的神氣,誠實的君子大概不會如此。不過一般人也已習慣自然,知道這只是為了增加誠意的分量,強調自己的態度,跟買賣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兒。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著局勢斟酌加減他們的誠意,變化他們的態度;這就不免沾上了些戲味。西方還有句話,“誠實是最好的政策”,“誠實”也只是態度;這似乎也是一句戲詞兒。
慧眼識誠意
同樣一句“明天請你上我家玩”,小孩子會充滿期待,一旦落空,一段時間內便沒有朋友可做;成年人只會當客氣、玩笑,一旦成真,會有點小驚訝:他竟然說的是真的。這其實是怎麼看待“誠意”的問題。如果成年人把客氣當福氣,以至於指責別人不講信用,未免太幼稚了。
我們容易把品性和態度混為一談,並且不自覺地往品性一邊靠。品性和態度有什麼區別?作者說:品性是生成和教養的,是整個兒的為人;態度是為了適應情況的變化,而對人對事自覺的加減誠意。
既然誠意很多情況下指一種態度,態度又隨情況而變化,自然就產生了禮數和過場,比如客氣。客氣是率性、相對的,率性固然好,但還得看人看場合;客氣有時候會被認為摻著假意,但也可以表示誠意。
表達對別人的客氣和接受別人的客氣還是一門學問。表達客氣時,要大方(適度),合身份(得體),否則就會讓誠意顯得“賤”。這裡的賤,是價值降低的意思。正因為誠意是有分量的,所以客氣表達得過了度,表達得不分身份和場合,就會引起接受者的反感或誤會,作者舉的幾個看人、請客和送禮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證明。
怎麼看待日常生活中雖有誠意,但總帶著幾分假意的客氣?作者說:“人為自己活著也為別人活著。在不傷害自己身份的條件下顧全別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誠懇,有誠意”;“做戲也無妨,只要有心往好裡做就成。”你看,“顧全”就表示有了“為大家好”的心,有了這樣的心,又能再批評什麼呢?也只有作者這樣的妙人,才能有如此洞察人生的慧眼了。
有自己才有別人,也有別人才有自己。人人都懂這個道理,可是許多人不能行這個道理。本來自己以外都是別人,可是有相干的,有不相干的。可以說是“我的”那些,如我的父母妻子,我的朋友等,是相干的別人,其餘的是不相干的別人。相干的別人和自己合成家族親友;不相干的別人和自己合成社會國家。自己也許願意只顧自己,但是自己和別人是相對的存在,離開別人就無所謂自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