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抄掠,分兵以收復京北州縣。待金人遊騎出,則擊之,並以重兵臨近賊營,堅壁勿戰,恰如漢代周亞夫圍困七國一般,待其糧草乏、人馬疲,然後我軍將帥發檄文,聲稱索回誓書、收復三鎮,以聲勢迫其撤軍。待金軍過河時,中渡擊之,此必勝之計也。”
欽宗聽了,覺得確實是個好計!
种師道這時候也入見皇帝,奏道:“臣以為議和不是個辦法。金軍若想拿下京師,談何容易?京城周長八十餘里,如何可圍?城高數十丈,糧食可支用數年,不可攻也!若在城內築寨,而城外嚴兵拒守,以待勤王之師,不逾數月,虜自困矣;如其退,即與之戰。依臣之見,三鎮之地也不宜割讓!”
老將軍豪爽,直言不諱反對議和。欽宗這時候也是個“主戰派”了,聽了這意見,不僅不認為是冒犯,反而覺得很有道理,就叫老將軍去和李邦彥商議一下,
种師道見了李邦彥,便質問道:“師道在西邊,不知京城高堅如此,御備有餘。當時相公為何便講和?”
李邦彥擠出一個苦惱人的笑,說:“國家沒有兵啊!”
种師道說:“不然,凡戰與守,自是兩回事。戰雖不足,守則有餘。若論守城,京師數百萬眾,不都是兵麼?”
由於兩人的路數和心思完全不同,因此商議來商議去,竟數日不決。
李綱與种師道兩人的主戰意見,在欽宗的贊同下,最終佔了上風。大家的認識基本取得一致:預定在二月六日,分兵進發,佔領戰略要地,扼住金軍要害。之所以定在這個日子,一是因為陰陽家說,這一天利於出師;二是屆時姚古、种師中的隊伍也將開至,宋軍的兵力將佔絕對優勢。
這裡順便提一句,這個即將到來的种師中,也大有名氣。他是种師道的弟弟,人稱“小種”,素以老成著稱,岳飛初出道時就曾是他的部下。種家一門三代,都是西北名將,赫赫有名。
事情至此,可以說天道已開始照顧大宋了,宋軍只要如期發動,徹底端掉宗望大軍,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是,就在這時,宋在戰略部署上出現了自我混亂。种師道現在的副手、熙河(在今甘肅)統制姚平仲提出了“和,則不必戰;戰,則應從速”的主張,要求提前出擊。
本來,种師道的思路是:金軍雖然撈到了大批珠寶,但糧食卻不多,甚至士兵都以牲口飼料做軍糧。這樣必不能持久,撤軍北還之期,指日可待。到時,宋軍依李綱計策,出奇兵進行追蹤、包圍、打擊,估計可以全殲金軍。即使走脫一部,等其潰逃到真定、中山二鎮,也會被當地駐軍攔截,仍會被全殲。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惹起千古爭議的“劫寨之敗”(4)
而姚平仲年輕氣盛,認為完全不必那麼謹慎。
這個小姚,是名將姚古的養子,幼年時即勇武異常,屢立戰功。在徽宗時代,因被童貫壓制,不曾有進京朝見的機會。但欽宗在當太子時,就久聞他的大名。
御前會議之後,欽宗在福寧殿單獨召見了姚平仲,兩位“憤青”談得十分投機。欽宗對小姚十分欣賞,當場給了厚賞,並許諾如果一旦破敵,當晉級為節度使!
姚平仲是個頭腦簡單的武人,李綱對他的評價是“志得氣滿,勇而寡謀”。這小子認為,這大功可以自己獨得,於是就準備於二月初一晚間,和陝西將領楊可勝率步騎兵一萬人,去劫金人營寨。
他打算生擒宗望,拿老賊去換回康王趙構。
這個計劃,是經欽宗批准的。
年輕的皇帝,現在已是全國最大的激進派了。他嫌种師道太老成持重,不夠創新,屢屢督促种師道早一點兒出戰。但种師道一再講明利害,堅持要等到种師中的部隊開到再說。
欽宗等不及了,決定繞開這個老傢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