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返故國(7)(第2/3 頁)
只是偶爾波光閃過,竟覺得深不可測。他此語其實表示效忠,無論如何,沈拓的皇帝地位,不容侵犯忽視,這也是一個士大夫官員應有的操守。
只是沈拓如此迅捷應答,卻不由得讓他心中一凜,答道:「臣一會便命人刻板開印,以詔帖頒行天下。」
卻終是忍不住向沈拓問道:「陛下,涇州偏狹不宜駐蹕聖駕,不若還都開封?」
沈拓心中雪亮,張浚此言,一來是試探他將如何處置趙構建極稱帝一事,二來是要看這個皇帝,有沒有膽量臨敵前線。知開封府的宗澤已在建炎二年逝世,死前多次上書趙構請還都開封,前臨前敵。趙構膽小如鼠,哪裡敢於答應。宗澤悲憤之極,身體每況愈下,臨終之時,尚且振臂大呼:「過河,過河!」
忠臣義士之死,最傷人心。趙構之舉,令主戰派官員武將失望之極。只是此人白馬渡河,收拾殘局,有大功於社稷,沈拓若還是一如當初,那麼天下臣民,自然知道如何取捨。
此事沈拓思量良久,張浚一問,便立時答道:「九弟現在揚州,開封無人,朕每思當日大局崩壞,便是因開封不守。既然九弟不到開封,那麼朕不回去,卻置義勇之士於何地?卿縱不言,朕亦決意還都開封!」
此語一出,不但張浚大為激動,在場列席的諸多邊臣將帥,亦是感念。沈拓稱趙構為九弟,不稱康王,便是間接承認了趙構稱帝的合法性,避免各人要立刻陷入二帝相爭的尷尬局面之中。而願意還都開封,對激勵中原地區的將士也有著無可替代的絕大作用。如此一來,各人心中一塊大石算是放下,都覺皇帝經過北狩一事,與往日已經有了絕大不同。
當下各人一起躬身,向沈拓道:「陛下英斷,臣等定當竭力報效,護衛陛下還都!」
沈拓微微一笑,不再多說此事,只是向張浚問道:「相公原是樞臣,不在揚州九弟身邊,來川陝做甚?」
張浚躬身答道:「臣言,中興當從川陝始。而金兵將攻略東南,為減輕東南壓力,便在關陝集結大兵,兵薄永興,陛下此來,路遇大兵,便是臣在此集結而成,再過一些時日,諸路兵馬齊集,就可發兵。」
「中興當從川陝始,好!」沈拓先是點頭嘉許,然後又問道:「諸路兵有多少,金兵多少?這些相公可曾清楚?」
張浚道:「金軍主力,均由兀朮率領,此時兵壓東南,在關陝一帶,不過是兩三萬人,且老弱之師,沒有戰力。只是我軍調動很難,糧草供應亦要時日,若是此時就能動手,只怕立刻可以得勝。」
說罷,面露得意之色。張浚自入陝後,數月間已經將原本紛亂不堪的局面稍理出一些頭緒來,此時集結在涇源各地的宋兵,怕已接近三十萬,只要再過一個月,集結的大軍可以過五十萬。自宋金開戰以來,還從來沒有集結過如此大軍,行主動攻擊,在正面戰場與金人力戰之事。他以一介文臣,只要戰勝,便可以立下赫赫之功,卻教他如何不得意。
沈拓看他神情臉色,知道此人已經部署完畢,大戰即發。他心中不安,自己記憶中,除了嶽飛收復襄、鄧,在朱仙鎮大敗金軍外,南宋對金的戰事,雖然得勝,都以守勢,以逸待勞方能戰勝。
而張浚此時集結大軍,如此規模,史書上卻沒有戰勝的記錄,那麼,想必是打了敗仗。西兵是宋朝精銳,而此時中興四將的隊伍尚未成形,西軍在此若是盡喪主力,那麼整個戰場的主動權就拱手讓給金人,宋朝再也沒有牽制敵人的能力。
怪不得趙構在其後幾年中,狼狽不堪,被金兵打的一路南逃,甚至在建康逃後,一路顛簸海上,經年不敢上陸地,只有在入臨安後,嶽飛等部實力大漲,越戰越強,他才能安穩。
沈拓心中不安,有心要勸張浚慎重行事,卻因為自己的「前科」而不敢發聲,心中著實鬱悶。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