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2/2 頁)
!鄧後大陸要做到這六個字,大致還需要四十年。到那時中國政治社會,甚至整個文化大轉型,或可初步完成。──歷史走出「三峽」,海晏河清可待。十二億聰慧勤勞的人民,以和平安定的文明大族崛起世界,在聯合國中,掛掛頭牌、坐坐莊,這又算什麼稀罕呢?──十七八世紀法王路易十四,就掛過頭牌;十九世紀英吉利的維多利亞老旦也唱過太陽不落;二十世紀美國的威爾遜、羅斯福,不也曾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二十一世紀我們「支那曼」中,為何就不能再出一兩個劉徹、李世民、愛新覺羅玄燁,來壓壓陣、坐坐莊?──受了幾百年的鳥氣,現在起來伸伸腰、露露臉,一洗當年滿面羞,又具什麼侵略性的民族主義呢?舜猶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何況是一個有極光榮歷史的偉大民族呢?──歷史家千萬莫打破鑼!)
再回頭說說袁世凱的「溫處道」。
小站練兵處在當時的文官系統中,原是個地方軍制中,無定製、無定額、無定期的臨時建制。這時中央的「督辦軍務處」派袁前往,是以衰的老資格「道員」出任的──他的前任胡燏棻的資格是「按察使司」,比袁高一級。──「道員」是有定額、定製、定俸、定期任免,分隸各省的地方官。(「候補道」當時是可花錢買的。關節搞得好,也可以「遇『缺』即補」。但這種「捐」來的官銜,是為科甲士林所不齒的。劉銘傳的兒子,就因私下捐了個候補道,受了爸爸嚴厲的體罰,而羞憤自殺的。見上引「年譜」。)所以袁世凱的「溫處道」,原是浙江省的地方官,轄溫、處二州。但在中央吏部檔案中,頗示有「缺」(要是現在就用計算機了)。此「缺」可能是前任道員「開缺」(離職),或根本建而未置,或置而後撤;既缺則這一名額就移作他用了。因此所謂未實授者,就有語病了。──清制中的「總兵」(師長)也是地方武官;有定額也有地方頭銜的。但是有些總兵,竟不知他那頭銜的「鎮」(地名)在何處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