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開礦(第1/2 頁)
大明京城,內閣。
張居正正在檢視各地的呈報內閣的閣文。
這段時間以來,由張居正主持的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尤其是一系列改制措施的推行,更是讓大明國庫十分充盈。
雖然國庫裡的金銀大部分都被朱勝揮霍一空。
但賬目上的數字和戶部掌握的大明寶鈔卻是一點不少。
畢竟,現在的大明,流通的是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的流通讓數以百萬計的金銀流向了大明國庫。
張居正可以從賬目上清楚的看到,大明國庫每月都有一筆數額龐大的金銀流入。
而這些金銀的流入,代表著源源不斷的大明寶鈔流出。
大明寶鈔的流通的量越大,就代表百姓對大明寶鈔的認可度越高。
朝廷手握大明寶鈔的鑄造權,只要維持好大明寶鈔的認可度和購買力。
以大明寶鈔為主的幣制改革就能持續推行下去,為大明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但是,張居正也知道,大明寶鈔想要持續推行下去。
就必須得有一個強大的兌換和保障體系作為支撐。
否則,這個幣制改革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遲早都會崩塌。
現在,大明有兩大海外供應基地。
一個是東瀛的礦產基地,一個是琉球的種植基地。
東瀛的煤炭、黃金、白銀等礦產的儲量非常豐富。
而這些礦產,也正是大明需要的東西。
開採冶煉之後,便能運回大明本土,收歸國庫,亦或是用以供應大明的高速發展。
不管是修建道路,還是鍛造軍械,研究新式武器。
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單靠大明本土,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但是,東瀛的礦產儲量十分有限。
而且,大明國內對於礦產的開採十分嚴格。
每年的礦產開採量,都是有定額的。
不能過度開採,否則,會影響到其他方面的發展。
但東瀛卻不一樣,別說過度開採影響發展。
就是把整個東瀛都開採空了,成了一座資源枯竭的廢島,朱勝也不心疼。
別人不知道,但來自後世的朱勝卻很清楚。
東瀛島在後世做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
這件事之後,東瀛是天地人神共棄之!
沒過多久,東瀛島最大的火山噴發,引起高強度海嘯、地震。
海水上湧,天翻地覆,整個東瀛都難以倖免。
最終,整個東瀛島都會沉入海中,被徹底從地圖上抹除。
與其得到那時候浪費,還不如早些把上面的資源開採完。
因此,對於東瀛的礦產開採,朱勝早有詔令。
不計代價,不計損耗,全力開採!
朱勝這十二個字的詔令下達之後,整個東瀛的倭寇俘虜便再也沒有了休息的時間。
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沒死,就去開採礦產。
但有偷奸耍滑,不好好挖礦的,輕則肚子,重則被倭寇分食。
只要不影響開採礦產,負責監工的大明海軍是不會管的,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反正東瀛倭寇不少,而且,還有一大批倭寇俘虜在琉球種番薯和土豆。
相比較挖礦,在琉球種地的倭寇,待遇好的多。
不過,這只是暫時的。
隨著東瀛挖礦倭寇的不斷消耗,琉球種地的倭寇就會被轉移到東瀛挖礦。
相較於東瀛的不計代價開採資源礦產,琉球的情況又不一樣。
琉球很大一部分的土地都種植了番薯,土豆,玉米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