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大謀不謀(第1/3 頁)
足以窒息的風景,往往透著絕望。
未感絕望,全因尚有退路,待真正融入其中必會心生恐懼,無不感嘆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這也便是“敬畏”的由來。
齊麟曾獨自進入過長白山幽境,那時的他只為尋“道”,卻也壓根就不知“道”為何物
他想不明白師祖凌霄子為何會擇此處生息,更好奇在師祖之前是否還有先人足跡。
遺憾的是,他並沒有找到“凌霄派”,反被眼前雄壯風景所迷,漸漸深入。
待他回神,山雪似與天際相連,雪是雲,雲是雪,所處之地如一個巨大銅盆倒扣,天池映著天色,深藍幽閉,隔世獨存。
只是,被銅盆扣住的地方沒有無盡黑暗,盆底亦成了天鏡。
或許,此處已是仙界,若非仙界又怎有伸手可觸天的感覺?
或許,他不該來此,莫名的強壓似在微微撕裂著他的身體,胸悶腳沉。
男人在感到腳沉時,也意味著身體臨近極限,所謂“男怕腫腳,女怕腫臉”也是這個道理。
他想逃離,卻又尋不到來路,來路在雄壯的景色下似也悄然匿跡。
每處深凹的山岩皆像來路,每處林木末端也都像是出路。
可,真的是嗎?
他拖著沉重的身子,先後尋了不下十處,又屢屢折返,加劇著內心的恐怖。
這就好比有數十處生路,當你走過十幾處後,原以為的生路又皆是死路,試問,誰能不絕望?
身臨絕景必絕望,那也是人類難以窺探和踏入的地方。
那時的齊麟就無比絕望,他施展不了輕功,甚至就連走動也逐漸成了奢侈。
他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禱,而他的祈禱物件又唯有師祖凌霄子。
若非一隻雪白鷹隼當空長嘯,在不斷盤旋間指引出了來時的路,他還真就要葬身在長白山深處。
從那之後,他有了敬畏之心,亦開始相信“承負”一說。
有人可能就會問了,何為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後,又如何?
事實上,敬畏之心恰又是一個臨界點,有了臨界點後,人才是人,人才不是魔。
說直白一點,就是凡事有個極限,超越極限後自己都會譴責自己不該再繼續下去。
由此可見,敬畏之心是何等重要,如一道深藏在心的溝壑,永遠跨不過。
然,道家的“承負”又與佛家的因果不同,卻又常被人混淆。
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道家的“承負”講究的是天、地、人道之間的一種迴圈邏輯,前人的行為會影響到後人的命運和發展。
初看,還真和佛家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且報應可以跨越生死輪迴”是一個道理。
但,佛家終是淺薄了些,道家的“承負”,不僅涉及到個人,還包括天下和宇宙的和諧。
什麼意思呢,就是處處是“道”,皆可修行。
——非形式上的吃齋唸佛,非表面上的清心寡慾;只需堅守己身,積德行善,無論任何職業和任何人皆可成“道”。
這也正是關羽為何能成神成聖的原因,當然從古至今成神成聖者多如牛毛,他們靜淌在華夏五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歷史長河中,亦被百姓熟知。
若參考關羽,似也更能解釋得通不設限、不單一的尋“道”之路了。
關羽不僅不是和尚,也不吃齋唸佛,他只是守住了忠義二字,詮釋了忠義二字,便可位列仙班。
正因他那般做了,其行為才影響後世深遠,被尊為“關聖帝君”。
當,人們提起“忠義”二字時,免不了會提及到關羽,這就是最重要的意義。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