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紛至沓來(中杯)(第2/5 頁)
三代。
然後從第三代突變體之中,挑選出合適的型別,使用細胞融合結合染色體丟失技術,讓三倍體的大麥克香蕉突變體和華蕉等品種的單倍體,進行細胞融合結合,促使其中的染色體丟失,從而產生二倍體的可以繁殖香蕉。
以眼前這50棵大麥克香蕉小苗,就是第三代突變體之中,表現比較好的5種,透過細胞融合結合染色體丟失技術處理,挑選出來的二倍體大麥克香蕉。
這5種大麥克香蕉的特點,就是對尖孢鐮刀菌的抗性極高,還保留著原始大麥克的風味,而且它們之間的抗病基因片段是不一樣的,這讓它們之間可以透過自然雜交,從而獲得更好的抗病性,從而增加基因多樣性。
其實這種技術,也可以用在銀杏上。
基因單一的植物,都可以採用這種技術增加基因多樣性,從而擺脫基因單一的困境。
至於其他研究機構為什麼不使用細胞融合結合染色體丟失技術。
答案就是這個技術目前不成熟,成功率很低,而且效率非常低,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細胞融合之後,會產生一大堆融合細胞,很難確定哪一個融合細胞才是成功的。
畢竟目前的基因檢測手段,沒有辦法做成為到對每一個細胞進行基因檢測。
江淼也是靠鑑定面板,才可以從一大堆融合細胞之中,挑選出合適的那幾個。
至於如何精確分離,同樣是依靠鑑定面板,透過不斷進行分割細胞培養皿的培養基,然後使用培育營養液進行多次稀釋,和使用定向基因清除不需要的細胞,就可以找出需要的那幾個細胞。
這種操作同樣比較費時間。
江淼挑選出一個合適的品種,至少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
現在這個種植大棚裡面的50株新大麥克香蕉,其實已經和原始大麥克香蕉不一樣了。
如果檢測六個品種之間的基因序列,就可以發現它們之間雖然存在親緣關係,但差異性也很大。
按照植物學分類來區分。
之前的大麥克屬於尖葉蕉譜系,其學名為a acuata,是現代香蕉栽培品種的重要祖先之一。
具有果實較大丶口感較好等特點,如常見的香芽蕉等多數食用香蕉品種都屬於此譜系,這些品種的假莖較細,葉片較薄且長,果指細長,多為三倍體,是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香蕉型別。
而香蕉之中的另一個譜系,長梗蕉譜系:學名為a balbisiana,也是香蕉的重要野生祖先之一。
其特點是假莖粗壯,葉片厚實,果指短粗,多為二倍體,如粉蕉等就屬於該譜系,果實具有獨特的風味和口感,在國內南方地區有一定的種植面積。
如果江淼培育的這五個品種,可以實現大規模種植,那香蕉家族的族譜要再單獨開五頁。
也就是說,這5個香蕉品種,代表了5個全新的譜系。
主要是基因突變了好幾代,又經過細胞融合染色體處理,讓它們突變得和母本的大麥克香蕉有很大的基因差異。
不過,由於還沒有開花結果,江淼也不知道這些新品種香蕉的真實味道。
畢竟鑑定面板只能透過基因序列,解析出這些基因會產生的風味物質,和各種風味物質的大概含量。
這種資料評估出來的味道,肯定不是百分百準確,或者說,單純的文字資訊,沒有辦法讓人理解植物複雜的風味。
只有種出來後,品嚐了味道之後,才會知道其真實的風味。
按照這些香蕉的生長情況,估計要到明年五六月份才會收穫第一批成熟的香蕉。
看了香蕉實驗田,他又陸陸續續看了其他實驗田的情況。
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江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