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2/2 頁)
同去。&ot;紀曉嵐和馮先生,一同來到離景城不遠的相國莊,這裡是歷史有名人物馮
道的故里,因馮道身任相國而得名。馮道,是五代時瀛州景城人,字可道,自號
長樂老,後唐後晉時,歷任宰相;契丹滅後晉,他又投附契丹,任太傅;後漢時,
他又任太師;後周時,又任太師、中書令。因他先後事五朝十君,後人常說他為
人氣節不足,傲骨太少。
馮先生是馮氏後裔,紀曉嵐不好當著馮先生的面評論馮道,便說:&ot;馮相國之
前,國中之書,私家鐫刻,官家印書,實為馮相國所倡,功在當世,澤被後人,
沿用至今,功不可沒。&ot;「賢侄評論精當,卓然不群,令人欽佩之至。&ot;馮、紀二
人圍著景城轉了一週。原想查考劉炫故跡,傳說紛紛,莫衷一是,只好作罷。劉
炫,字光伯,隋朝河間景城人,著名的經學大師。《周禮》、《禮記》、《毛詩》
、《尚書》、《左傳》、《論語》、《孝經》、《公羊》,以及孔鄭王何等注共
12家,都能吟誦,並堪講授,是中國歷史上的奇才。
紀曉嵐隨馮先生回到書鋪,馮先生道:&ot;公子今日此來,當留詩一首,以作紀
念。&ot;紀曉嵐略加思索道:&ot;好,請世伯指教。&ot;於是提筆寫下一首題作《過景城憶
劉光伯》的詩:古宅今何在?遺書亦盡亡;誰知馮道里,曾似鄭公鄉。
三傳分堅壘,諸儒各瓣香;
多君真壯士,敢議杜當陽。
詩幅寫出,書面勻稱,清秀自然。馮先生先品味詩意,端詳字型,看個不夠,
嘴裡還連連叫好。眨眼間,半年過去了,紀曉嵐走訪了周圍的很多古蹟,結
交了一些名流,大開了眼界,增長了學問,最使他高興的是半年來,文鸞的詩文
學得很快,文鸞到紀家後,四夫人李氏很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丫頭,閒來無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