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疆省來人(第1/3 頁)
疆省來人
紫花苜蓿夏天的生長週期在28天左右。
通常來說,在6~10月期間,可以刈割四茬,以頭茬的產量最高。
鹽礆地裡,頭茬苜蓿畝產才80公斤,全年產量也就是03噸左右。
假設都是二級乾草,產地價550元/噸,全年畝產值也只有165元,三級乾草的畝產值更是隻有120元。
比種一季小麥的收益都低得多。
按苜禾農牧的投入方式,每年每畝投入的成本約200元,早就虧到姥姥家去了。
但經過二次加壓後,銷往沿海地區可就不一樣了,沿海二級乾草到場價按1200元/噸計算,三級1000元/噸。
全年畝產值分別是360元和300元。
算上運費,二級乾草能實現盈利,三級乾草畝均虧損降到了25元。
如果是不刈割或者還田,每畝純投入200元,總計就是4000萬元,再加上新播種的,虧損會直接突破天際!
時隔大半年。
疆省農墾的候懷傑再次踏上了這片土地,同行的還有生產建設兵團的幾人。
草地裡一片豐收景象,刈割下來的牧草排成一條條長龍,晾曬著。
「老侯,去年這裡真的是鹽礆灘,而不是荒地?」
候懷傑眉眼一斜,神情別提有多得意。
「老唐,我還能騙你不成,原來這鹽礆灘白晃晃的,寸草不生。」
老唐,原名唐勇,是兵團農業局畜牧處的負責人,眼裡的震驚神色仍未散去。
「大半年時間就變成這樣了?」
候懷傑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
「就兩月,二十萬畝鹽礆地刮除積鹽層丶土地平整丶深翻曬垡丶覆沙,全部完成。」
同行的幾人目光打量著,雖然有些苜蓿長勢不佳,但也算得上是青蔥翠綠了。
「厲害!這效率真不賴!」
「改良幾年後,這又是一片良田啊。」
「荒灘變綠洲,老侯你蹭著苜禾做了件大好事啊!」
稱讚的聲音不絕於耳,候懷傑也與有榮焉,走路的身形都不自覺挺拔了幾分。
人群裡,也有從團場來的代表。
鄒慶面部黝黑,一頭寸發,中等身材,著白色襯衣,看著候懷傑得意的模樣,忍不住潑冷水。
「企業投資改良鹽礆地,就是耗子啃菜,死路一條。」
「這地拿來種紫花苜蓿,幾十年都回不了本!」
他身旁的人附和道:「確實,苜蓿的效益不行,還是種棉花好,投入高,但效益也高。」
其餘人也思索著,有人問向唐勇:「老唐,你是管這行的,按苜禾的模式,多少年能回本?」
唐勇臉色沉了下來,領導派他帶隊外出考察,就是想博取眾長,看能不能保住兵團剩餘的苜蓿種植面積。
但此前去蒙省等地,苜蓿效益普遍不行,很多農場都在計劃改種經濟作物。
已經讓此行蒙上了一層陰影。
苜禾的鹽礆地改良效果確實不錯,但要算經濟帳?
是永遠算不過來的!
然而有些東西是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的。
在畜牧業工作了這麼多年,唐勇很清楚牧草在種植結構當中的重要性。
見唐勇久久沒搭話,鄒慶又指著地裡刈割下來的牧草,一臉的不屑。
「看這產量,苜禾平均每畝得虧一兩百,加上前期改良,每年的種植成本,想回本至少得十年以上了。」
他的跟班繼續附和道:「還有病蟲害,兵團就是菟絲子危害太重了,苜蓿產量根本上不來,有時直接絕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