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3 頁)
題,但是精神是崇高的,最後是已報病回鄉的毅勇侯曾國藩表明自己老師林則徐的外孫子不顧自身安危,隻身赴英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朝廷應當趕快給他一個相應的頭銜方便其在歐美行事。
這些奏章對應的主角不約而同地指向舉人沈哲。
西太后看著並排擺在她面前的奏摺眉頭緊鎖,自她的丈夫去世之後,她已經不在乎自己的臉上多出幾條皺紋,雖然這一切在他的兒子去世後有所改變,但是此時此刻她的全部心思仍然在於如何保住同治的帝位和大清的基業。正處在叛逆期的同治饒有興致地瞥了一眼自己的母親,冷哼了一聲,傻了吧。
傻了,還不至於,但是方案必須調整,本來以為只是一個氣血方剛的舉人,如今卻一個不差的扯出了湘楚淮三軍的最高統帥,甚至和已故封疆大吏林則徐也沾親帶故,就是說很快那些翰林們為沈哲說話的奏摺也會紛至沓來,沈哲一躍而成了清國最不能出意外的人之一,而此時,恭親王奕也帶來了最新訊息,這個沈哲和英美德的公使都私交甚厚。
大凡政治高手都不約而同地具備一個長處,就是在最壞的環境下仍可以達到最大利益,此時的西太后正當壯年,無疑仍是一個頭腦清晰的政治家。
自道光年間五口通商以來,歐美各國已是屢次要求與清方互通使臣,但清廷的態度也一直明確而堅定,你們的人過來,可以,要我們派人過去,對不起,不行。無論是道光還是他的乖兒子鹹豐,都抱著&ldo;透過簽簽合約,給給錢然後按部就班地把日子好好過下去&rdo;這一美好而天真的幻想。因此雖然外國的公使們拖家帶口地進駐北京城,但清政府方面基本上除了幾個採購員就沒怎麼派人出去,再加上中國的官員們思想再怎麼先進也是讀聖賢書出來的,打心眼裡瞧不起西方人,雖然承認人家技術比我們先進,但就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談判桌上與西方人客客氣氣,相敬如賓的,轉過身來就把人家罵得豬狗不如,更使朝廷對洋人徒增厭惡。而不得不說的是洋人方面自己也不注意樹立良好形象,把中國想得和被他們殖民的印度一樣好欺負,怎麼說怎麼是,且不論1856年莫名其妙地就打過來了,還把圓明園都給燒了,就是地方那些傳教士就有夠囂張,可是中國的老百姓一向是聽話的時候很聽話,但叛逆起來也很有一套,這兩個條件加起來,就導致了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地所謂的教案此起彼伏。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