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楚州建設中學(第2/2 頁)
-
楚州安全城如果從高空俯瞰的話,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巨大的同心圓結構。
外圈的圓環是擴建城區,
分為東、西、南、北四個部分,
內部的圓形則是原城區,也就是內城。
而過了晚上十一點,擴建城區中只有零星的燈光還在亮著,
在這裡居住的人們早早的就開始休息,
原城區則仍舊燈火通明,繁華熱鬧......
莫望居住在東一區,
而整個擴建城區的東區只有一所高中,在東三區,
名為楚州建設中學,簡稱建中,
建中的校長杜睿誠在整個東區都很受人尊敬,
原因不僅僅是因為他是一名收復軍團的退伍軍人,更是因為他對此地教育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要知道,不同於原城區豐富的教育資源,
原本整個擴建城區可是隻有兩所高中的,
分別在南區和北區,是建造之初就設立的,
目的就是為了招收外城的學生,
但問題是上面最開始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失去家園,來到擴建城區居住,
可想而知,即使這兩所學校每個班平均都有一百多個人,還是不能滿足家長們送孩子上學的訴求,
而想要到內城上學,通常則需要有內城的戶口,
換句話說,你得在內城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買房子,
這一點對於擴建城區的普通人來說,就算花光祖孫三輩人的積蓄,也不容易做到。
於是便造成了大量學生無學可上,無法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只能初中一畢業就進廠做一些體力活,
或者好一點兒的,還可以進入技校學習技術。
杜睿誠本是內城人,但他從軍隊退伍後,見到擴建城區竟然如此缺乏教育資源,
許多青春正茂的孩子們在本應該接受知識,瞭解世界,開拓認知,形成個人價值觀的關鍵年齡,
卻因為學校太少的緣故,早早的進入社會,成為社會運轉的一顆螺絲釘,
這些孩子再沒了朝氣與生機,眼中多是為生活奔波的麻木和呆滯。
年過半百的杜睿誠心裡很不是滋味,
於是,他便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毅然決然的拿出自己的畢生積蓄,並動用各種人脈關係,
請老師,購置課本桌椅,買體育器材,裝修教室......
最終,以東區某處幾棟廢棄的爛尾樓為基礎,
楚州建設中學,成立了!
建中的出現,無疑極大的緩解了擴建城區的教育壓力,
讓更多的孩子,得以有學可上,接受教育,學習知識,
當然最重要的是,
讓他們能在步入社會前,更瞭解這個世界一點兒。
此外,建中還不向學生收取一分一毫的學費或者課本費之類的東西,並且分外注重德育,
在杜睿誠看來,
一個人學習成績不好,考的分數不高,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難道考試不及格和這個學生願意幫助弱小,在別人困難時施以援助之手有任何關係嗎?
杜睿誠希望學校能教給孩子們的,
是讓他們對己,能夠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不絕望,
眼中有光,心中也有光,
對人,多些寬容和理解,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責他人。
只這兩條,就足夠了。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