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2/2 頁)
;&rdo;
傍晚時分,郵差的聲音忽然在門外響起,給倦怠中的研究所帶來了一絲生氣。
&ldo;怎麼這會兒還有信來?&rdo;董其民放下正在收拾的書本,走了出去。
郵差把信件遞給他:&ldo;本來今天是不來了,我路過郵局剛好聽見有你們的信,順路給帶來了。&rdo;
這片的信他送了好幾年,董其民和他早就熟了。聞言笑道:&ldo;這信來得還真是巧,我剛準備走,要晚一會兒就得等下週了。&rdo;
自1956年始,《文學週刊》由華國作家協會改為京城大學文學研究所主辦。
董其民是京大學生,時任研究所所長的陸子光就是他的老師。從大三開始,每週一到週五他就在這裡當編輯,負責審核稿件。
謝過郵差,他回到辦公室,還有幾個學生沒走,看他拆開信封,問道:&ldo;董師兄,是有投稿嗎?&rdo;
&ldo;對,我看看是哪位老師寫來的。&rdo;
《文學週刊》創刊五年,然而收到的稿件卻並不多。主要是因為這個年代識字率太低,普通人甚至連小學也沒上過,大學生更是寥寥無幾。
而且即便是大學生,要在這樣的期刊上面發表文章也需要一定水平。所以來投稿的,主要是各個大學的老師,家學淵源的學者。說到底文學界就那麼大,久而久之,這些人他都認識。
董其民展開信,端正舒朗的字型映入眼簾,他既讚嘆又羨慕,他練字多年,卻離這樣的大家之風還差得遠。
再一看題目‐‐《對文學創作未來的合理展望》,他微微坐直了身體,準備拜讀這位老師的大作。
&ldo;當前文學作品存在主要服務於政治,體現了實踐與革命的結合,存在形式單調,功能單一的特點……&rdo;
董其民回想起如今的文學作品,有種醍醐灌頂之感,忍不住往下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