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2頁(第1/2 頁)
這是最頂級的階層。正因為有這樣的利益在,整個帝國的官員,至少大部分人都極為擁護馮雲山的統治,而這股形成的巨大合力,又將二馬公司推向一個急速擴張超速發展的境地,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便成為比當初的荷蘭或者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更為龐大的商業帝國。
其次,第二級階層便是原來滿清遺留下來倒向中華帝國的地方鄉紳和商賈們。事實上,如今隨著帝國工業體系的建立和商貿易業的極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鄉紳和商賈們,紛紛與時俱進,開始改頭換面變成新興的資本家們了,也就是資本產業階級。
這其實分為兩種人群,一種是各地的中小鄉紳,因為在中華帝國成立之前或是成立之初,便投靠了帝國,因此他們得以倖存下來。這幫人在土改政策的時候主動捐獻了或是半強迫地售賣了大部分的田產,得到一筆財富,加上自家歷代積累的錢財,在帝國成立之後又開始私下承包田地,僱人種田賺取中間的租谷等差價。不過,在聖肥的持續應用以及地方農民教習所的培訓之下,中華帝國各地的農業逐年獲得增收,糧食價格逐漸降低造成種田根本難以盈利,因此,越來越多的這些地方鄉紳,其實也就是後世說的小地主們,紛紛改行,加入商業、工業、採礦業甚至交通運輸業乃至工程承包業等新興行業之中,因為他們有資本,又有人緣和本地官場的優勢,加上正好適逢帝國大發展的這一歷史時刻,從事的生意很少有虧本的,逐漸體會到非農業的利潤好處,越來越多的資產都投入到工商業之中,因此,在財富堆積效應之下,這一階層越來越多,最後竟然變成一股強大的勢力。
而另外一種,則是各地原本就是大型商賈的官紳們。就像湘北澧州的蔣家,在發現中華帝國即將奪得天下的時候便立刻投降,捐獻了小半財富給帝國,成為合法的大商人,並且在朝廷招商之初便積極參與,不但興辦了多加實業工廠,甚至在後續的生意發展中創立了興業銀行,而後,又藉助這一平臺,廣泛涉獵兩廣地區的生意,並透過廣州,將資本發展到整個南洋甚至西洋一帶,南洋的運輸業、採礦業、種植園等都廣泛參與其中,這幾年下來,蔣家的家財又何止翻了數倍?
而這種大型的商賈,雖然數量不是太多,但也為數不是那麼的稀少。廣州十三行、江浙一帶的商賈豪門,還有山西的大宅門晉商等,如今都發展了起來,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就比如以蘇杭、聖京為總部的胡雪巖,如今已經發展到資產過億的國內豪商,除了馮雲山這個皇帝指定的二馬公司和商務部貿易局下面的南洋公司等三大貿易公司之外,幾乎在國內都難以有其他的日常貿易公司或實業能與其相比了。
伍崇耀、胡雪巖、蔣明試這樣的頂端國內豪商,雖然還不到一百來位,但所聚集掌握的財富,已然達到二三十億聖元之多。以他們的能量和如今這個時代的價值,他們其中的幾位聯合起來,便能將整個日本或是緬甸都買下來。只不過,如今的日本和緬甸都已算是中華帝國的藩屬國甚至直屬領土而已。
當然,像胡雪巖、蔣明試這樣的人,他們也從來沒想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家族有一天會成長到如此的地步,因此,他們也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有皇帝馮雲山制訂的政策造就的,雖然富可敵國,卻更是敬畏這個朝廷,事實上,他們也是名副其實的官商或是皇商。
再下來的階層,自然便是新興的有技術的產業工人了。如今的中華帝國,隨著工業的大肆發展,讀過書接受過教育的一些年輕人,都被廣泛用於地方官府的小官吏或者工廠之中,特別是其中的一些中等學堂出來的有些技術的人,在一批洋人或是有技術的老人的教導下,掌握了一技之長,成為帝國新興起的產業工人。他們一般都成為工人們中的頭目或是管理者,俸祿豐厚,幾乎一個人的薪水便能養活大半個家族。
這些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