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第1/2 頁)
衛紹王在位時,蒙古諸部業已由成吉思汗完成統一,先後兩次大規模南侵金朝。大安三年,西京留守紇石烈執中(本名胡沙虎)竟棄城東走,與蒙古軍在定安(今河北涿鹿西南)遭遇,不戰而潰,退至蔚州(今河北蔚縣),擅取官庫銀五千兩,奪官民馬匹,私自杖殺淶水縣令,然後逃回中都。蒙古軍兵臨城下,中都一度告急。
對這樣的敗軍無法之徒,衛紹王不但不處置,還以為可用,在至寧元年(1213年)命他權右副元帥,領兵屯駐在中都城北,以為屏藩。這年八月,蒙古軍迫近中都,他卻全不放在心上。衛紹王派人到軍中責備他只知行獵,不思軍旅。他一聽就狂怒擲殺手中正在餵養的鷂鷹,集結軍隊,妄稱奉昭徵討知大興府徒單南平父子謀反,當夜分三路直入中都大興府。誘殺了徒單南平父子後,胡沙虎入居大興府衙,盡逐皇宮衛士,代以自己計程車兵,自稱監國大元帥,脅迫衛紹王出宮。
胡沙虎把整個朝廷和都城攪得天翻地覆,卻難以收拾殘局。他去探望在家養病的右丞相徒單鎰,徒單鎰勸他擁立完顏從嘉。於是,他派宦官殺死衛紹王,迎立從嘉,是即宣宗。從嘉是章宗的長兄,因是庶出,未被世宗立為繼承人,胡沙虎要挾宣宗把衛紹王廢為庶人,以便為自己抹去弒君的罪名。宣宗也打算貶抑衛紹王,以表明自己取代的合法性。但頗有朝臣反對,宣宗就降封其為東海郡侯,算是折衷。有近侍密請除掉胡沙虎,宣宗念其援立之功,沒有同意。
時隔月餘,元帥右監軍術虎屢敗於蒙古軍,紇石烈執中警告他:&ldo;若這次出兵再無功,就以軍法從事!&rdo;高琪再次戰敗,乾脆效其故伎,帶領部下入中都,包圍了胡沙虎府第,把他給殺了,提上他的腦袋,向宣宗請罪。宣宗既然不敢正胡沙虎弒君之罪,自然也不會處置朮虎高琪。於是,朮虎高琪不僅被赦免,不久還當上了平章政事,權勢日盛。
因宣宗有意毀棄記注,衛紹王在位五年記載缺略。時人說他&ldo;重惜名器&rdo;,&ldo;素無失德&rdo;,似乎對他印象不壞。但面對章宗末年內政的腐敗,面對蒙古大軍頻繁的威脅,他都顯得無所作為。《金史》說他在位期間,&ldo;政亂於內,兵敗於外,其滅亡已有徵矣&rdo;,認為金朝從衛紹王時期急遽走向衰亡,是符合事實的。
細說宋朝66:從任得敬分國到西夏滅亡
宋金戰爭開始,西夏乘機進攻宋朝沿邊州郡,西夏打到西安州(今寧夏海原)時,原州判任得敬以城歸降,夏崇宗讓他權知州事。大德三年(1137年),任得敬把女兒獻給崇宗為妃。這時,曹妃已為崇宗生下了兒子李仁孝。但任得敬打點大臣和朝貴,都說無論門第和才德,任妃為最。次年,任妃被立為皇后。崇宗死,仁孝即位,是為夏仁宗,同尊生母曹妃和任皇后為皇太后。
仁宗在位五十五年,在西夏列帝中統治時期最長,社會也相對繁榮穩定,完成了封建化的過程。仁宗與皇后罔氏都仰慕儒家文明。人慶元年(1144年),仁宗令各州縣都建立學校,全國學生增至三千人;還在宮中設小學,七歲至十五歲的宗室子弟都須入學。次年,仿效宋朝建立太學,仁宗親自主持&ldo;釋奠&rdo;大禮。人慶三年,尊孔子為文宣王,並令全國州郡都建立孔廟。次年,參照宋制正式策試舉人,立唱名法;同時設立童子科。人慶五年,又建內學,仁宗親選名儒主持。
天盛十三年(1161年),仁宗設立翰林學士院,任命學士,主管國史,領修《李氏實錄》。天盛年間(1149-1169年),仁宗還下令參考宋代政書體例,編纂成西夏文的政治法令彙編,名曰《天盛年改定律令》。傳世的西夏文重要典籍《聖立義海》、《文海》和《蕃漢合時掌中珠》,也多是仁宗時編著或印行的。仁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