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第1/2 頁)
宋代對外貿易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邊境上與遼、金、西夏、大理的榷場貿易,一是海外貿易。由於西夏的崛起,遮斷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傳統商路,更因經濟中心的南移,支援外貿的經濟中心也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而海外貿易恰恰是以東南沿海港口為其依託的。
宋代航海技術的領先和造船業的發達,也為海上貿易的空前繁榮創造了條件。航海技術領先的最重要標誌就是指南針的發明,這點將在《三大發明與科學技術》裡細說。這裡先說造船技術。
宋代造船業在當時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已能製造適應各種自然環境、具有特定效能的船舶。以行駛區域分內河船和海船,以用途分有客船、漕船、漁船和戰艦,以船型分有尖底船(海舶)、平底船(河船)和車船等,以規模分有載重數十石至萬石的大料船、一二千石的中料船和數百石的小料船。
最能代表造船業水平的當然還是遠洋海船,指南針在海船上的應用和推廣,密封隔水艙技術的發明,都是重要的標誌。大型海舶建造基地主要集中在兩浙的明州、溫州、台州,福建的福州、漳州、泉州,廣南的廣州和雷州;而以福建,尤其是泉州建造的海舶質量最好。泉州曾出土南宋末年海船殘骸,已設有橫板區隔的密封艙。海船中大料船長達一百米,載貨達六百噸,可載五六百人。而大型海舶木蘭舟,據《嶺外代答》說,&ldo;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rdo;。
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與私商經營兩種方式。一般說來,官府直接派人到海外貿易情況並不多見,私商經營才是海外貿易的主要形式。在私商貿易中,一種是個別權貴與官僚憑藉特權派人出海經營,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和牟取暴利。南宋初,那個打仗不行、賺錢有方的大將張俊就曾一甩五十萬貫,命一老兵到海外經商,第二年老兵回來,獲利幾近十倍。但這類經營,市舶法不容許官僚權貴本人出面,只能私下委託他人進行,看來當時也是強調官商脫鉤的。
於是,以民間舶商為主體的民營外貿便成為海外貿易的最主要方式。當然,有財力置辦大型海舶的只有富家大姓,這是海外貿易中的大商人。個別的小商人和做發財夢的無業遊民,只能出資在大商人的海舶上以&ldo;分佔貯貨&rdo;的方式出海貿易,一人得數尺見方的面積,下以貯物,夜臥其上。
與宋代有直接或間接海貿往來的國家或地區,從唐代的三十餘個增至六十餘個。大體分為五個地區:一為今中南半島諸國,如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臘(今柬埔寨)和暹羅(今泰國)等;二為南洋群島諸國,如摩逸國(今菲律賓群島)、三佛齊(今蘇門答臘)、渤泥(今加里曼丹)等國;三為印度半島和鄰近諸國,如錫蘭(今斯里蘭卡)等國;四為波斯灣、阿拉伯半島及其以西諸國,最遠到達地中海和東非海岸,如麻嘉(今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層拔(今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等國;五為東亞的高麗和日本。當時的外貿航線分南海航路與東海航路,除了到日本與高麗走東海航路,與其他國家與地區的貿易往來都走南海航路。
政府在外貿港口設立市舶司或市舶務加以管理,先後設立市舶機構的外貿港有廣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板橋鎮(今山東膠縣)、秀州華亭縣(今上海松江)、鎮江、平江(今江蘇蘇州)、溫州、江陰郡(今江蘇江陰)、秀州澉浦鎮(今浙江海鹽)和上海鎮(今上海市)。其中以廣州、泉州和明州最為著名,是宋代三大外貿港。廣州不僅是華南政治經濟中心,也是當時世界大港之一,史稱&ldo;萬國衣冠,絡繹不絕&rdo;。
南宋以後,泉州一躍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因為優越的港灣,泉州自南朝以來就是外貿港口;晚唐五代以來,因環城遍植刺桐